实验简介:
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模拟学前融合教育中游戏、户外活动以及午睡等三种典型场域中孤独症儿童常见的自我伤害、拍打别人及损坏物品等挑战性行为表现,通过场景仿真、画面与声音仿真、数据仿真以及互动感受仿真,还原学前融合教育的真实画面,通过人机互动,为学习者提供观察、分析以及采取适宜应对措施的模拟训练。实验中共有11个案例,三个行为层次,学习者通过观察与分析孤独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发生的前事、具体行为表现的功能与原因,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应对措施,完成实验报告,即可获得相应学分。该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孤独症儿童挑战性行为发生的不可预测、不可再现性以及学习者无法亲临现场的问题。
实验背景:
融合教育已然是当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主张的特殊儿童的主流安置模式。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主题大会上,提出全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结束各种形式的歧视,促进社会融合。2017年新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回应了特殊人群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主张将残疾人学生全面纳入普通学校,让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自然的、正常的教育环境中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2023年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第23条,统筹实施多种形式的学前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
但从实践中看,却面临着不少困难,最直接的问题体现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别是孤独症儿童数量增加,对学前融合教育的需求加大,而一般幼儿园教师缺乏对特殊儿童身心特点的理解、缺乏开展融合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导致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里的活动参与程度较低,甚至与普通儿童关系紧张,这与融合教育的初衷相悖。
孤独症儿童往往由于紧张、逃避或者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等原因造成的不适宜行为,如自我伤害、破坏物品或者拍打别人等,如果教师无法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会对孤独症儿童自身或者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或者伤害,这也是普通儿童家长以及幼儿园教师难以接受学前融合教育的基本缘由。
在目前学前融合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教学法课程中普遍渗透的融合教育理念以外,还开设了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积极行为支持等,往往是侧重于以具体课程为单元的理论探讨,缺乏实践操作,更缺乏跨课程、跨学科的实际操作训练。
设计原则:
学习者中心原则
自主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实验目标:
本虚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各项特殊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泛在化、受益面广的学前融合教育虚拟实验环境,对孤独症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观察、功能评估、原因分析以及采取应对策略的实训平台,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前、职后的学前融合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操作训练的综合平台,同时本项目也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在职教师,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学前融合教育有效实践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实验要求:
实验前研读实验要求与具体步骤
根据页面提示进行操作
认真、逐项完成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