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激活“大思政课”,让思政课堂更有生命力
眼下正值开学季,多地学校组织开展思政第一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大思政课”是一种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界限的全新思政课堂新形态。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就是推进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其本质是将数字思维、数字技术及数字化方法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当前,以数字化创新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必由之路。
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中心应运而生
思政课向来是横亘在很多老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很多大学生都把这种课列在“水课”之列,“水一水”就过去了。
思政课要达到说服人、教育人的目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过硬的教学内容。
多年来,各方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建设为载体,加强大容量智能教学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在线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等智能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学习效果记录、转移、交换、认证等有效方式。
虚拟仿真技术是现代科技迅猛迭代的产物,它聚合网络数字信息技术构建的新型社会时空结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固化、完善、凸显实践教学特色,一些高校开始建设党建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这类中心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引入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实现交互式、全景式、沉浸式教学环境,使红色教育更加直观、生动、深刻和震撼。这样,学生可以足不出户体验各种革命圣地,达到实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效果,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的建设背景是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思政工作效果的需求,旨在打造一个集设计、研发、创新于一体的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在融入虚拟仿真技术的思政课堂中,学生既能在趣味性学习中获得知识,又能在沉浸性体验中内化理念,思政课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有效实现了“大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恒点思政虚拟仿真平台,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相较于传统思政课“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PPT”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由恒点支持建设的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具有高度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思政学习环境。同时,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致力于研发和推广优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有利于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推动思政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通过打造集思政体验、思政教学、特色成果展示、教师研创于一体的党建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形成集平台管理、实践体验、理论教学、案例分享为一体的综合思政研创学习平台,让思政课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生动、活泼。
1、思政体验方面
在研创体验中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思政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参观红色景点,从南湖红船到一带一路,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从小康社会到共同富裕,从大国重器到科技强国……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都能转化为具象式、立体式、交互式的虚拟仿真体验教学模块,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思政内容的深刻内涵,增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2、思政教学方面
党建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融入丰富的党建思政元素,通过设计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特色思政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3、特色成果展示方面
该中心设立专门的展示区域,展示学生在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取得的实践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他们在虚拟环境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析等。通过展示这些成果,可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向社会传递思政工作的积极成果和良好形象。
4、教师研创方面
恒点自主研发的基于零编程、流程化、模块化理念的虚仿项目开发编辑工具VRC—Editor,内置丰富的思政美术资源,让没有计算机编程基础的教师也能够自己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为党建思政虚拟仿真研创体验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支撑。
结语
思政课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方法等元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思政课的教学场域得以拓展,从传统的单一场域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多维场域,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沉浸感和实效性。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咨询、营销、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提供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为教育及政企单位的实验实训教学和管理质量提升,持续输出教育新质能力。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或需求方面,欢迎随时咨询我们。
相关推荐
-
江苏、辽宁、河南、内蒙古公布第二轮“双高计划”推荐名单
近日,江苏、辽宁、河南、内蒙古分别公示了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推荐名单,具体如下:
-
设备更新正当时:虚拟仿真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
硬件是职业院校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的基石,在硬件方面,恒点提供包括XR数字融合工作站、MR智能互动沙盘、3D-LED 交互显示系统、红外大空间协同交互系统、MR大空间协同系统等产品。从技术源头化解“信息孤岛”“兼容度低”“资源匮乏”“体验感差”“终端单一”等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痛点。
-
像Deepseek般颠覆传统,虚拟仿真技术为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创造力
就像大多数成功的软件一样,DeepSeek出圈后,其平台也屡遭大规模恶意攻击,可见语言大模型的开发并非易事,后续保障工作同样重要。恒点与校方围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领域教育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其注重知识讲解与学生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
文艺邂逅“虚拟”,解锁无限可能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舞台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演员能在广袤宇宙、神秘古代遗迹等奇幻场景中穿梭表演;打破了时间的枷锁,使不同时代的艺术元素共融。而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直接用于舞台表演,也能够赋能相关人才的培养。
-
案例分享 | 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虚拟仿真实验
高校在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单一、信息化教育滞后、学生实习与实践机会有限、区域资源分布不均等痛点。针对上述痛点,恒点开发《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的参与刑事庭审质证的全部过程,获得充分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成为既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能力和独特视角的卓越法律人才。
-
沉浸式学习:虚拟仿真赋能法学教育新质生产力
法学教育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支持。法律教育正面临从传统理论教学向创新实践教学转型的需求。虚拟仿真技术在法律案例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虚拟案例库,学生可以在虚拟情境中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推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锻造法学人才新质生产力。
-
虚拟仿真:破解法学人才培养困境的新钥匙
法律教育面临从传统理论教学向创新实践教学转型的需求。然而,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目前仍普遍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各类复杂法律情境,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理论教学-虚拟实训-真实实践”的递进式培养体系,虚实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
重磅!758项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发布
近日,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包含概述、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11个方面要素。此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如下。
-
可再生能源教育的虚拟仿真创新之路
在可再生能源的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实验设备、时间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恒点创新性地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实验教学,面向现实企业需求,解决人才培养的痛点堵点问题。实验课程采用控制变量法,结合目标设定反演法,真实还原实体实验课程的精髓。同时恒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灵活的学习环境,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创新学习需求。
-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为新能源行业夯实人才基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而在高校培养方面,传统能源专业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缺少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无法满足培养新能源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此,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通过技术创新运用推动教学变革,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等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