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中国古典家具修复和文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
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融合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正迎来一场革命。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精粹。面对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我们如何确保它们在新时代的传承中不失其原有的光彩?恒点与南京林业大学共同开发的中国古典家具修复和文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答案。
【背景与痛点】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古典家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迫切。这些家具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自然老化、环境侵蚀以及人为破坏的威胁。加之古典家具的珍稀性和不可复制性,传统的修复和教学方式难以为继,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极易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此外,古典家具的修复技艺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国古典家具修复和文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该项目运用最新的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一个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使得学生能够在不接触实物的情况下,对古典家具的修复过程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实践。通过这种方式,项目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物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重复的实验平台,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成本和风险。
项目通过模拟古典家具的病害形式和修复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家具的构造、装饰艺术以及保护技术。这种虚拟仿真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增强了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此外,项目还通过线上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更多的社会人士和企业职工能够参与到古典家具的修复与保护中来,拓宽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典家具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设计亮点】
项目的设计原则突出了开放共享、个性化教学和虚拟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虚拟实验场景,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修复现场,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文化自觉和自信。实验内容全面覆盖了古典家具的基本知识和修复技术,实现了个性化、智能化、沉浸化、数字化的学习体验。
【实验简介】
实验项目依托国家一流专业“产品设计”和省级特色专业“家具设计与工程”及“工业设计”,涉及《家具史》《经典家具赏析》等必修核心专业课程。实验覆盖古典家具造型结构、装饰纹样及涂饰工艺等基本知识及鉴赏,常见病害形式、产生机理、结构与涂层修复及工具等多个重要知识点。项目采用“虚+实+虚”的教学方法,即线上沉浸式虚拟仿真实验+线下应用实践教学+线上考核评价,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为研究型、综合实践型实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结语】
通过“中国古典家具修复和文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对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的理解,还能掌握造型、结构、装饰、风格和美学艺文意义。项目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平台,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在这个数字化与全球化并行的时代,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恒点以数字技术守护那些历经沧桑却依旧璀璨的文化瑰宝,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如何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慧农业教育新模式
恒点面向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开发虚拟仿真智能化教学设备,推出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和农业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渴望掌握实用农业技能,还是高等院校的学子致力于开展前沿农业研究,都能通过恒点提供的虚拟仿真智能设备和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农业虚拟仿真实践学习,为多元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创新探索全新模式。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