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重塑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低空经济的迅速崛起,无人机作为其核心领域之一,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如航拍、物流配送、农业植保、测绘、电力巡检等。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规模在去年已突破1200亿元,稳坐全球领先地位,并预计至2025年将实现翻番,超过2000亿元。这一快速增长的态势,无疑凸显了无人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无人机领域人才缺口大
学校成人才培养主阵地
低空经济的发展,使得无人机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对无人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据行业统计,无人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这为无人机技能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与此同时,无人机行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凸显了人才缺口的紧迫性。
无人机的研发、制造、操控、维护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等环节均需要大量专业人才。例如,无人机飞行需要精准的操作技能和对各种飞行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不同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无人机维修与保养涉及到电子、机械、通信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然而,现有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无人机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相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企业常常面临着 “一才难求” 的困境。
据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无人机操控员的人才缺口已高达100万,而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的人才缺口更是惊人,达到了350万。整个无人机行业的人才缺口累计已高达450万。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如何培养更多的无人领域专业人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对无人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无人机领域专业人才。
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痛点
无人机虽然体积较小,但依然属于航空飞行器范畴,其中的精密程度及所需的技术难度也相当高。因此,无人机专业课的基础也来自基础民航、航空航天等传统工科的基础课,涉及航空气象、适航安全、机械载荷等。
目前,国内高校在无人机相关专业的设置上还不够完善,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航空航天类专业,但针对无人机领域的细分专业较少,如无人机飞行技术、无人机维修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开设数量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市场对各类无人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无人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掌握飞行技能、维修技术和应用能力。培养无人机专业人才需要配备大量的专业设备,如无人机飞行模拟器、各种型号的无人机、维修工具和检测设备等。这些设备的采购成本较高,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给学校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这些因素导致一些高校在无人机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无人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特别是飞行操控人才和研发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实践训练。飞行操控员需要积累一定的飞行小时数才能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研发设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这使得人才培养的成本进一步增加,也限制了人才的快速培养和供应。
虚拟仿真技术
助力无人机人才培养
随着教育数字化加速发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计算机声、光、电等技术,利用VR、AR、MR等模拟实训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正在重塑无人机专业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虚拟仿真技术为无人机专业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和操作机会。借助虚拟仿真,学生能够反复演练无人机的组装拆解、飞行控制、无人机群体协同与自主避障等核心技能,有效解决困扰无人机专业实践学习的“三高三难”问题。
在无人机组装实验中,虚拟仿真技术可以真实还原无人机的真机装配过程,增加学生对无人机结构的掌握以及装配熟练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无人机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模拟多样化的飞行环境和任务场景,包括风速变化、地形起伏、目标追踪等复杂条件。通过调整这些模拟参数,学生可以预见不同情境下的飞行效果和任务完成度,进而探索出最佳的飞行策略和参数配置。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空间进行无人机集群协同与自主避障实验,
加深对无人机集群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通过不断调整实验中的系统参数,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无人机集群的通信与组网方式、无人机群体协同算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此外,虚拟仿真实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进行训练,不必将真实的无人机投入到高风险的场景中,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和效率。
结语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无人机应用不断在扩大,这也为无人机领域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无人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无人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三高三难”问题,成为推动无人机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相关推荐
-
突破直播人才培养困境,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电商教育新范式
针对直播电商行业人才供需错配难题,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推出虚拟仿真教育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破解职业院校实训高风险、高成本、动态场景缺失(模拟舆情处理)及粗放评价体系(实现实时数据监测与精准能力诊断)三大痛点。平台构建全流程虚拟直播生态,支持多角色协同实训与实时反馈,植入助农直播等思政场景,同步推出3D-LED交互系统实现动作捕捉与跨终端互联。
-
恒点助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AI教学新生态,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新样板
在恒点的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实验教学部依托丰富的实验实践资源,整合教学优势、科研成果,运用AI技术赋能数字化教育空间,重塑教育实践,强化科研保障,构建起学科交叉、科教融汇、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从“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训练,不断推动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
春风拂面 温暖相聚 | 恒点举办一季度员工集体生日会
本次恒点集体生日会,不仅让小伙伴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我们将继续携手共进,聚焦产业,科技引领,为打造高品质虚拟仿真解决方案而不断努力,共同奔向虚拟仿真2.0时代!
-
案例分享 | 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其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基于现实参数构建高精度3D发酵罐模型,还原工业级操作界面,动态模拟菌丝增殖、多糖合成等微观过程,实现“透视级”教学体验。学生可零风险完成高压灭菌、参数调节等操作。
-
中医药教育数字化的虚实融合新实践
恒点与校方共建的中医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围绕中草药生产关键步骤,利用虚拟仿真实现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与考核评估协同,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内置VR/AR场景和多模式学习功能,支持双平台接入,借助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实时反馈,帮助老师及时变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还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人才。
-
政策赋能教育革新,恒点虚拟仿真领航教育新基建
恒点以“硬件+软件+内容”形成核心竞争力。恒点提供包括XR数字融合工作站、MR智能互动沙盘、3D-LED 交互显示系统、红外大空间协同交互系统、MR大空间协同系统等产品,凭借兼容常规应用与虚拟仿真教学的适配性、沉浸式交互与高精度模拟能力的品质,为校方升级传统机房或多媒体教室提供优质技术载体。
-
大规格设备更新 | 虚拟仿真助推职业院校“新双高计划”
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职业院校实训条件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机。与此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破解传统实训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设备更新与虚拟仿真有机结合,构建新型实训教学体系,成为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
恒点成功举办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及实验条件建设交流探讨会
为深化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验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探讨如何以虚拟仿真技术赋能高质量实践育人,恒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的支持下,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3月15—16日在南京举办“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及实验条件建设交流探讨会”。
-
新能源汽车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改革与创新
恒点以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为核心内容,采用“虚拟现实+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完整地还原了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场景,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新能源汽车为当前国家推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最终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团队。
-
虚拟仿真解锁教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虚拟仿真实验是教育创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痛点,以科学设计原则和全面实验环节助学生攻克知识难关。随着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将会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人才,助力我国新能源领域突破,推动交通行业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