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铁画盛行于北宋,清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芜湖铁画的相遇,可谓是跨越六百年的艺术对话。
然而,传统铁画制作面临技艺传承难、材料损耗高、创意表现受限等现实困境。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为技术抓手,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开辟新路径。
背景与痛点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在技艺学习层面,传统师徒相授模式下,一名学徒往往需要至少三年才能掌握基础的锻打技法,而复杂的山水意境表现更需要数十年沉淀。教学过程中,因训练和失误造成的材料浪费较高,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教学规模。
更关键的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还需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可传统教学难以直观展现铁画创作的艺术思维过程,学习者往往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同时,现代艺术教育强调的创意表达与铁画严谨的工艺流程之间存在明显断层,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受限。这种种矛盾,使得这项凝聚中华美学智慧的传统技艺,正面临着传承人才断层的严峻挑战。
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铁画的艺术创作全过程。
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与芜湖铁画的制作相结合,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平台1:1还原铁画锻制的每个细节,学习者可以反复练习工艺流程,提高实践技能,材料成本约等于电费与电子耗材。
项目亮点
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这种沉浸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虚拟仿真,用芜湖铁画来实现富春山居图的复原,表达对海峡两岸统一的强烈期盼,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恒点还对慕课(MOOC)在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地提出MOOL概念(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室),增加了具有互动性、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并探索AI技术融入。
与校方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纳入在线虚拟仿真学习系统,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结语
“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项目不仅提供了沉浸式的艺术创作体验,更是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探索了艺术教育的新模式。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平台,让更多濒危技艺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相关推荐
-
跨文化设计教育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打破空间与认知的边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跨国设计项目激增,兼具文化敏感性与创新力的室内设计师成为行业刚需。然而,传统教学深陷多重困局。为此,恒点以虚拟仿真为技术核心,助力院校打破“地域局限”迈向“全球共创”,共同探索跨文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恒点推出跨文化设计XR数字融合工作站,从而着力改善传统多媒体教学效率低、管理难、功能单一、无法适应未来虚拟仿真应用需求的短板。
-
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开启设计教育新视界
室内设计行业作为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传统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室内空间场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
-
虚拟仿真激活非遗生命力, 赋能职业教育新双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实训基地由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和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通过恒点自研的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和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专业金基地建设。
-
案例分享|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推出的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完整再现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全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反复实验、探索、思考,发现并获得知识,达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目标。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恒点推动水土保持学科数字化转型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水土流失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导致相应复合型人才大量欠缺。然而,传统水土保持教育长期面临场景教学缺失、资源与时空限制、无法实时观测动态演变等瓶颈。基于此,恒点用虚拟仿真技术,高精度1:1还原红壤区坡面径流、黄土沟壑治理等多种场景,学员可在虚拟环境中部署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低风险的全场景覆盖教学。
-
让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智能化,虚拟仿真助力守住绿水青山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土保持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水土保持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水土流失场景,学生能够在安全、高效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水土流失现象及其治理措施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资源。
-
AI+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智慧化变革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挑战,亟需转型。“AI+虚拟仿真”结合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践与教学成为解决传统实训痛点的重要方法。恒点建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链条、全流程。通过构建复杂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