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教育,赋能智慧文旅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
正值暑假,国内旅游市场又迎来旺季。特别是过境免签政策的出台,让中国再度成为各国旅游的热门出行地,以首都北京为例,今年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九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开始重视文化消费。
文旅市场一片欣欣向荣,新型的文旅服务愈发受到消费者欢迎。这其中,智慧文旅正在成为当下的业界热点。以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加持的智汇文旅正在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文旅市场。
智慧旅游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
2020-2022年,受不可控因素影响,许多线下活动难以开展。而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足以构建高度仿真的在线虚拟空间,以比拟现实的临场体验帮助人们获得在线打卡现实景点的平替方案。经历多年的发展,相关技术已经拥有了长足进步。
今年5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促进数字经济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并着重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对旅游产业的意义。
其中明确要求,鼓励和支持各文旅场所,“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拓展现实(XR)、混合现实(MR)、元宇宙、裸眼3D、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
此外,该《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应“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整合多领域教育资源,加大数字技术与旅游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应用导向,加强智慧旅游职业教育建设,鼓励建设智慧旅游技术应用重点院校……鼓励支持企业和高校深化协作,深入推进智慧旅游领域产教融合发展”。
通知还表示,“建立健全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与智慧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建设工程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教育培训、项目支持、合作研究、成果推广等途径,加强智慧旅游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转化应用等人才队伍建设”。
虚拟仿真教学培育文旅新质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技术带来的业态变革,并不仅仅局限于从业方式,也扩展到了相关产业的教育领域。正如《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通知中所述,应强化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为智慧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也需要虚拟仿真技术深度参与。
传统的文旅人才培养模式,仍有一些瓶颈亟待解决。首先是文旅资源局限于其所在地,无法亲临现场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文旅资源往往不可复刻,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损坏则无法挽回;此外,传统的教学缺乏实操手段、互动性,对知识的更新往往也存在滞后性。
恒点与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大学等众多院校合作,分别开发了一系列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涉及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景区应急管理、文化遗产环境风貌治理、考古与文物发掘等相关课程,涵盖文化事业、文旅产业的方方面面。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虚拟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可以往复循环的实操过程中,近距离观察文化遗产,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或技能水平;在具有互动性的教学场景中,以理论知识学习结合实践实操训练,提升自身的理论应用水平。
在线且开放的平台,不仅有助于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学习;也有助于多人同时协作,锻炼团队合作技巧,处理复杂的文化或旅游事务;更有利于教学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并面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开放共享,对于实现教育公平,让文化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恒点帮院校解决了传统文旅教育中的问题,帮助教师与学生获得了更加趣味、高效的教学手段,从而学生加快适应岗位,并树立责任意识、历史认同与文化自信。
结语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应用,可以赋能培养具备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设计、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战略人才,从而升级传统旅游业态、创新产品服务方式,不断持续释放旅游产业链乘数效应,形成文旅领域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良性循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助力。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赋能地域非遗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
随着国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为非遗文化的教育推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恒点虚拟仿真能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学习兴趣。在虚拟仿真的课程中,学生可以扮演工匠角色,亲自参与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突破了传统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瓶颈。
-
打破癌症诊断教学困局,虚拟仿真实现临床实战常态化教学
在医学院校和职业卫生类院校的课堂上,癌症诊断教学长期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恒点通过情景化的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将虚拟现实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癌症诊断全流程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实现真实临床场景的“无风险复刻”。通过虚拟仿真,学生可以在安全环境中反复试错,培养临床决策能力,打破了临床实践机会不足的瓶颈,为医学教育提供完善的虚拟临床解决方案。
-
AI+虚拟仿真,助推虚拟仿真智能化发展
AI技术与虚拟仿真的融合,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力地推动了虚拟仿真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进程中,恒点AI技术强势赋能虚拟仿真项目,打造实践目标图谱、能力图谱和学习图谱。其中,实践目标图谱为学习指明方向,学习图谱助力学生高效达成目标,能力图谱则对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指导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的优化,构建智能化虚拟仿真学习新生态。
-
跨文化设计教育数字化转型,虚拟仿真打破空间与认知的边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跨国设计项目激增,兼具文化敏感性与创新力的室内设计师成为行业刚需。然而,传统教学深陷多重困局。为此,恒点以虚拟仿真为技术核心,助力院校打破“地域局限”迈向“全球共创”,共同探索跨文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恒点推出跨文化设计XR数字融合工作站,从而着力改善传统多媒体教学效率低、管理难、功能单一、无法适应未来虚拟仿真应用需求的短板。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开启数字文旅实践教学新篇章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正深刻变革数字文旅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实训教学注入新动力。针对职业院校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点,结合传统文旅产业的实训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数字文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专属于数字文旅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构建虚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案例分享 | 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