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邂逅“虚拟”,解锁无限可能
无论是今年的春晚,还是不久前的《元宵奇妙游》,技术的进步都给舞台表演创造全新的可能。其中,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舞台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演员能在广袤宇宙、神秘古代遗迹等奇幻场景中穿梭表演;打破了时间的枷锁,使不同时代的艺术元素共融。而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直接用于舞台表演,也能够赋能相关人才的培养。
虚拟仿真
助力文艺市场创新发展
虚拟仿真技术在政策支持下,正逐渐成为文艺市场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文艺产业迈向新的高峰。
2022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推动虚拟仿真技术与舞台艺术、综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展演活动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水平,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演出领域,虚拟仿真技术能突破传统舞台物理限制,营造出奇幻的场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提升演出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回归剧场。
在文艺创作方面,创作者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能更自由地构思和呈现作品,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更具想象力的文艺内容。而且,虚拟仿真技术还能拓展文艺市场的边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优质文艺作品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实现全球同步“演出”。
虚拟仿真
为节目导播专业教学提供新思路
虚拟仿真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在文艺演出教学中,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打破时空的独到优势令传统教学难以企及。传统教学受场地和排练时间约束,很多复杂场景难以呈现。而虚拟仿真能构建出任意时空背景,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在虚拟的大剧院、历史古迹等场景中进行排练,感受不同环境下演出的氛围,大大拓宽了教学场景的边界。
以现场 EFP 节目导播为例,他们置身节目现场的“心脏”位置,肩负着实时切换镜头、精准捕捉精彩画面以及妥善协调各机位工作的重任,堪称节目现场的“视觉指挥官”。
然而,传统教学开展大型活动导播实验困难重重,其所需专业器材繁多,诸如导播台、多台摄像机等等,不仅器材繁杂,而且购置成本颇高。如实还原大型活动的真实场景进行搭建,往往令人力、资源捉襟见肘。并且,专业电视台广播级 EFP 节目导播系统价格高昂,一般高校往往无力自行采购。此外,现场节目离不开视频、音频、灯光、舞美、导播、摄像等多行业协同提供的技术保障,在日常教学中基本很难达到这些要求。
恒点与南京大学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同研发建设的《现场 EFP 节目导播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大学生音乐节,运用多媒体、三维建模等多元技术手段,实现了真实场景的 1:1 还原,让学生能够在电脑上清晰看到舞台、乐队等元素,为EFP导播教学与人才培养开启全新征程。
虚拟仿真技术
赋能节目导播人才培养
本实验紧扣现场 EFP 节目导播的特点进行设计,采用虚拟仿真这一创新教学方法,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原则的理念,引领学生置身于“大学生音乐节”的特定场景之中。
通过设置转播前设计、预转播设计以及现场转播实战这三个模块的实验内容,促使学生在互动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在大型活动多机位拍摄及导播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达成传授专业知识、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树立学生系统思维的目标。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并熟练掌握现场节目 EFP 导播设计过程中需要留意的工具、内容和方法,为视频人才培养贡献积极力量。
通过参与实验,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比如了解光源相关知识并熟练掌握灯光布局能力,明晰电视导播工作以及视听语言逻辑,培养导播艺术与应变能力,以便日后踏入媒体行业时能够顺利上手,并且该虚拟仿真实验与业内实际动态保持同步接轨。
结语
高质量发展绝非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要求,而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现场 EFP 节目导播方案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无疑是在导播人才培养方向上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有益尝试。这一项目切实攻克了传统教学存在的痛点难题,依托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遵循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扎实开展实验,收获了良好成效,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育相关专业人才筑牢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推荐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案例分享 | 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实教学痛点,恒点与南通大学共同打造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虚实互补”模式,实验以再生PET聚合改性和材料成型加工流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实验环节,学生可通过实验重构基于工程实践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
-
法庭模拟演练子系统,开创法学教育新格局
在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少真实的法庭体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法律实践能力的需求。恒点推出“法庭模拟演练子系统”,通过整合虚拟现实(VR)与混合现实(MR)技术,结合大案件虚拟仿真资源,构建了多维度的沉浸式法律实践平台。支持多角色对抗性庭审模拟,学生可自由切换法官、律师等身份参与虚拟审判,这不仅提升了法律论证效率,还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
-
案例分享 | 越野跑风险评估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训场景缺乏、场地有限和较低的训练频度等问题,导致了对越野跑项目风险评估和处置的教学效果不佳。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越野跑风险评估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情景的再现,突破了越野跑突发意外场景难以再现的局限,实现了现场实训难以完成的功能。
-
模拟调解子系统开启法学实践教学的新篇章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为法学教育转型指明方向。传统教学瓶颈导致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模拟调解子系统”,有效解决传统法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该系统通过高度还原的仿真调解环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虚拟仿真正在法学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持我国一流法律人才团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