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双碳”人才培养困局,虚拟仿真重塑能源交易教育
2025年,全国绿电交易规模同比增120%,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催生巨大的能源金融、碳资产管理等复合型人才缺口。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能源交易教育为突破口,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政策导向与产业需求,为学校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助力中国能源转型人才体系建设。
传统教育困境
当前,传统能源交易人才培养受制于传统教育困局——市场数据高敏感性、多边交易高复杂性、操作失误高风险性,难以培养兼具“技术研判、金融分析、合规管理”能力的实战型人才。
真实能源交易涉及电网实时调度、碳配额拍卖、绿证跨境结算等敏感操作,书本交易无法接触实时变化的数据。学生多通过静态案例学习,难以体验诸如电价波动到对冲交易的动态决策过程,导致进入企业后实操失误率居高不下。
能源交易需融合电力市场、碳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多维知识,但传统课程体系割裂。电力专业聚焦技术参数,金融课程忽视电网物理约束,学生无法理解“新能源出力波动如何影响碳配额价格”“极端天气下电力期货与现货套利策略”等跨领域问题。
动态数据缺失与评价滞后也是传统教育的重要问题。传统考核依赖历史数据集,无法模拟实时变化的负荷曲线、风光预测误差、政策调整。教师需手动批改交易策略报告,反馈周期长达数周,难以精准诊断学生“风险定价能力”“合规边界把控”等核心短板。
虚拟仿真破局
针对当前的教育痛点,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着手解决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恒点的虚拟仿真教育,借助技术实现从单点知识到系统决策的全场景覆盖,以模拟的行业真实应用场景复刻实操细节,支持通过数据调整交易策略,在实践中理解能源市场的机制原理,强化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深化对跨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系统不定期更新数据和知识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系统还会记录操作流程,通过生成更为系统科学的考核报告,帮助教师指定个性化改进方案。
作为教学配套的硬件设施,恒点提供能源交易XR数字融合工作站,其通过空间计算能力、虚拟现实技术以及沉浸式体验,从而着力改善传统多媒体教学效率低、管理难、功能单一、无法适应未来虚拟仿真应用需求的短板。
XR数字融合工作站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同时具备了鼠标、键盘,以及虚拟仿真专用OS 、头戴显示设备、触控显示器、互动交互定位系统、12键摇杆,既可以作为普通电脑使用,也可以支持支持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虚拟仿真操作,为传统机房、智能教室、实训基地等的升级,提供多元集成的模块化综合解决方案。
结语
能源交易是“双碳”战略的核心枢纽,而人才是撬动产业变革的支点。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平台为杠杆,深度响应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教育数字化战略,为院校构建全新的能源交易教育模式,赋能传统教育转型与传统行业转型,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怎么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利用虚拟现实(VR)、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旨在解决传统实训中存在的"三高三难"问题(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到底建什么?《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讲的很明白,主要建设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平台,第二个是环境,第三个是资源。最终形成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训模式,来提升实训效果。
-
虚拟仿真实训硬件设备盘点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需结合“虚拟交互”与“实训操作”的核心需求,涵盖输入输出设备、交互体验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及辅助支撑设备等。不同行业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会根据场景需求侧重不同设备,例如医学实训更依赖力反馈和高精度的动捕设备,如MR大空间协同系统、3D-LED交互显示系统;而工业实训则需结合XR数字融合工作站与数字孪生系统。
-
案例分享 | 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
当前,采用森林植被措施抑制浅层滑坡,已成为山区浅层滑坡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恒点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发《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实验采用“探究性实验+自主性设计”的教学方法,通过场景模拟展现不同特征的三维坡面,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根系生长仿真,林木蒸腾耗水模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设计植物防治滑坡方案的能力。
-
案例分享 | 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滑坡堰塞险情不断出现。为培养优秀的堰塞体及重危滑坡稳定安全评估领域的相关土木工程从业者,恒点与河海大学合作设计《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将堰塞体工程测试分析与室内虚拟仿真操作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虚拟仿真+灾害预防”,依托重现堰塞灾害的虚拟场景与仿真的实验过程,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借助虚拟仿真手段去体验堰塞体的探索、测试、分析过程。
-
极端气候灾害防治教育的虚拟仿真破局
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灾害,水旱灾害防治人才培养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安全的核心课题。灾害治理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暴雨灾害治理的教学需融合气象学、水文学、土木工程、应急管理等多领域课程。恒点虚拟仿真创新地将技术成果应用于水旱灾害防治的实践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极端气候灾害防治XR数字融合工作站,打造逼真的教学环境,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虚拟仿真技术铸造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的数字后盾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今世界,地震及其衍生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虚拟仿真技术为自然灾害防护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城市建筑、山区村落等多种场景的高精度三维模型,还原地震发生瞬间地表的剧烈晃动、建筑物的破损坍塌,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认知不同情形下的地震破坏力,并观摩防灾减灾救灾的全流程,获得直观的系统的跨学科知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穿越时空的对话,虚拟仿真让文化“活”在当下
当前,人文教育一方面面临技术冲击,另一方面受困于传统教育方式。尤其是涉及古代文化的学科教学,目前的知识教学只能通过文字传达其内涵;实践场景的时空限制更让知行合一沦为空谈。恒点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整合了海量文化知识资源,涵盖多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能够模拟不同的文化场景,复刻离我们远去的古代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
-
AI+虚拟仿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对于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实训受限于幼儿园场地资源、安全管理及教学干扰等问题,难以满足规模化、多样化的技能训练需求。恒点“学前教育“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通过构建沉浸式职场环境,如模拟幼儿园一日生活、突发事件处理等场景,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前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还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
虚拟仿真教学为跨时空文明对话搭建数字桥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体验的机会稀缺,学生难以深度接触不同文化,导致传统文化比较学科教学难以胜任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数字图像搭建模拟场景的方式,化不可能为可能,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世界。从光影效果到人物对话,从风俗礼仪到历史背景,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全方位还原文化细节,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
案例分享 | 新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调度虚拟仿真实验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各地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并网消纳问题逐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这其中,人才供需的矛盾摆到了台面上。恒点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发《新能源并网的电力系统调度虚拟仿真实验》,聚焦新能源并网下电网调度、电压频率调整、故障处置等核心问题。在沉浸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对抽象的电力系统调度过程进行量化“虚拟调度”,从电力系统认知到常规调度到故障处置,全面提升对电力系统调度的宏观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