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液空储能型冷电综合利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案例分享|液空储能型冷电综合利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大潮中,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如何培养具备能源战略格局和生态文明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背景与痛点】
随着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调节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需要大力发展储能技术以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然而,新能源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涉及的专业课种类复杂,传统教学方式不足以为新能源专业创新型高水平领军人才大量培养提供足够教学支撑,教学中更需要加强理论实际紧密结合。
并且,新能源专业宽口径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平台系统复杂、建设困难大,实验环节危险性高,难以实现多专业、多层次、多课程的实验设备保障,实验环节无法开展。
【解决方案】
恒点智能教育依托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建立了液空储能型冷电综合利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该项目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可持续性,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为新能源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双碳战略、未来能源结构和储能关键技术的平台。
【设计亮点】
本实验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学理念,遵循“立德树人-创设情景-容错探究”的设计原则,通过互动式操作,使学生能够进行冷电综合利用系统的热力参数观测和性能研究。
(1)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
尊重学生学习规律,通过设置实验背景认知、基础模块以及应用模块三段式,梯度推进学生交互性操作,通过引导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以及自主设计实验引发学生对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认知。
结合课程思政,注重挖掘我国能源建设领域的发展史及其成就,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能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施加积极影响,并结合热点问题和科学前沿设计新的实验项目,及时反映能源学科的国际前沿及热点问题,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保持课程特色和内容新颖性。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培根铸魂,掌握过硬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激励学生投身于我国能源领域建设。
(2)创设多样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中要手段,用设问和情景答疑的形式巩固学生对基础专业课重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在情景教学体验中受到教育。
通过虚拟实景教学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通过设置基性能研究环节和集成系统设计环节,并确保各环节之间具有交互连续性,保证学科连贯性。
通过衔接专业课中的基本概念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带着疑问去接触新事物、新问题,进而产生创新的愿望和学习的动力,于是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究新知。
(3)重视容错探究,优化实践操作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对错误进行重新审视,突破学生既有的认知,将错就错的对问题条件展开修正和训练,使错误成为可遇不可求的优质教学资源。
依托虚拟计算服务平台,学生可根据提示和评估结果进行多次尝试,让学生充分表达思维的机会,将学生大脑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求知欲和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建立理论设计、仿真验证、反复优化的工程设计思维。
【实验简介】
本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所营造的情景体验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实验背景认知、基础模块仿真、应用系统集成”的学习实践过程,完成“背景认知、性能研究、系统设计”三个层次的训练,实现具体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双碳战略的指导意义、了解国家能源体系和能源结构演变,加强储能技术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地位认知,使学生掌握液空储能工作原理、组成模块、特点及适用场景。
【结语】
液空储能型冷电综合利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未来能源体系的认识,而且增强了学生投身国家碳中和建设的使命感。通过这一平台,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以虚拟仿真教学为代表的教育创新,为国家的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赋能。恒点智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推动高科技教育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能源领域人才。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航天探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以数字化开启宇宙探索之旅
航天探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恒点创新地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航天探测人才培养,以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为一流航天人才团队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高度还原航天探测场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航天任务全过程,直观了解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参与虚拟任务,能学习项目设计与数据采集分析。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航天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
医学护理虚拟仿真:打破教学瓶颈,提升实践技能
护理虚拟仿真实训是数字化护理实训教学的重要载体,依托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VR\MR\AR等技术,精准模拟真实的的医疗护理场景和情境,从而打破传统护理教育的局限性,为学生打造高度仿真的护理专业实践环境。恒点建设的护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结合护理专业XR数字融合工作站、护理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护理专业MR智能互动沙盘等虚拟仿真设备,能够高度还原真实的临床场景。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