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清代苏绣服饰修复保护虚拟仿真实验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明代王鏊在《姑苏志》中评价“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自此“苏绣”之名不胫而走。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身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不仅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更是江南文化的生动载体,浓缩着历史岁月的厚重积淀。
背景与痛点
中国服饰历经数千年发展,代代传承又代代相异,形成了阶级分化的服饰形制,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又有各时代自身的风格与特点。清代女性服饰经历了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历史发展阶段,服饰结构中的缘饰艺术发展至顶峰。
然而,传统的教学内容缺少博物馆纺织类非遗实物资料的修复保护及实践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物理获取纺织品文物进行实践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这些技术进行虚拟仿真教学。
解决方案:原则与方针
基于此,恒点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同开发《清代苏绣服饰修复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本课程实验在建设过程中着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运用虚拟仿真手段直观再现了清代苏绣服饰“平面结构”与“苏绣技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展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瑰丽风貌。
恒点教学服务团队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究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的清代女性服装,以苏绣服饰结构中的平面结构以及缘饰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的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理论知识传播,以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复原设计等形式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依托“苏绣皇后”姚建萍的刺绣艺术数字资源与针法文献资料对清代苏绣服饰的刺绣技艺做了图文并茂的虚拟三维苏绣数据库。使课程教学在学生相关设计能力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让学生有所收获,学习、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决方案:设计亮点
本实验以考古资料及其相关复原实物为佐证、以博物馆馆藏苏绣服饰与当代苏绣服饰设计为内容主体,建立了清代苏绣服饰虚拟三维数据库系统,数字化还原了清代服饰平面结构与缘饰艺术,并实现了网络共享。
在具有沉浸感的历中氛围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学生从实验提供的清代苏绣服饰数学资料库提取设计素材,根据实验中具体要求,进行清代苏绣服饰结构与解构的综合性虚拟仿真设计实验。
实验原理方面。实验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服饰平面结构理论知识与构成原理;识别并掌握基于清代服饰平面结构的传统服饰样式;复原设计清代传统服饰平面结构与缘饰特复原设计织绣质料、苏绣纹样等;掌握清代传统苏绣服饰所使用的工艺技巧;基于中国传统服饰平面结构知识,创新设计符合清代时代特征的服饰。最终,解构清代苏绣服饰的服饰样式、平面结构、色彩、质料、纹样等,运用现代设计手段与工艺技巧设计出富有传统文化风貌的新中式服装。
本实验设有拓展设计实验模块,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与提升,本实验的建设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将以前难以操作的环节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学生体验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元素。学生可根据场景自主设计符合角色设定与性格特点的人物服装造型,提升学生市场化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结语
恒点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同开发《清代苏绣服饰修复保护虚拟仿真实验》,倡导开放式、互动式学习理念,用一种易学易做、学做一体、吸引力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了灵活的教学环境,既学习了课程,又提升了综合设计能力。
使学生通过3D可视化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将虚拟教学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系统集成”的思想。学生通过实验训练,能够掌握清代苏绣服饰的形制特点与服饰制度,对于清代男装、女装的设计要素能够熟练掌握。能够研读剧本,根据实验系统提供的设计线索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熟练掌握清代苏绣服饰设计的原则、方法、流程。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突破直播人才培养困境,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电商教育新范式
针对直播电商行业人才供需错配难题,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推出虚拟仿真教育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破解职业院校实训高风险、高成本、动态场景缺失(模拟舆情处理)及粗放评价体系(实现实时数据监测与精准能力诊断)三大痛点。平台构建全流程虚拟直播生态,支持多角色协同实训与实时反馈,植入助农直播等思政场景,同步推出3D-LED交互系统实现动作捕捉与跨终端互联。
-
恒点助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AI教学新生态,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新样板
在恒点的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实验教学部依托丰富的实验实践资源,整合教学优势、科研成果,运用AI技术赋能数字化教育空间,重塑教育实践,强化科研保障,构建起学科交叉、科教融汇、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从“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训练,不断推动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
案例分享 | 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其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基于现实参数构建高精度3D发酵罐模型,还原工业级操作界面,动态模拟菌丝增殖、多糖合成等微观过程,实现“透视级”教学体验。学生可零风险完成高压灭菌、参数调节等操作。
-
中医药教育数字化的虚实融合新实践
恒点与校方共建的中医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围绕中草药生产关键步骤,利用虚拟仿真实现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与考核评估协同,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内置VR/AR场景和多模式学习功能,支持双平台接入,借助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实时反馈,帮助老师及时变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还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人才。
-
政策赋能教育革新,恒点虚拟仿真领航教育新基建
恒点以“硬件+软件+内容”形成核心竞争力。恒点提供包括XR数字融合工作站、MR智能互动沙盘、3D-LED 交互显示系统、红外大空间协同交互系统、MR大空间协同系统等产品,凭借兼容常规应用与虚拟仿真教学的适配性、沉浸式交互与高精度模拟能力的品质,为校方升级传统机房或多媒体教室提供优质技术载体。
-
大规格设备更新 | 虚拟仿真助推职业院校“新双高计划”
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为职业院校实训条件改善提供了重要契机。与此同时,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破解传统实训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如何将设备更新与虚拟仿真有机结合,构建新型实训教学体系,成为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
恒点成功举办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及实验条件建设交流探讨会
为深化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虚拟仿真技术与实验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探讨如何以虚拟仿真技术赋能高质量实践育人,恒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的支持下,联合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3月15—16日在南京举办“虚拟仿真资源建设及实验条件建设交流探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