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清代苏绣服饰修复保护虚拟仿真实验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明代王鏊在《姑苏志》中评价“精细雅洁,称苏州绣”,自此“苏绣”之名不胫而走。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身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不仅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更是江南文化的生动载体,浓缩着历史岁月的厚重积淀。
背景与痛点
中国服饰历经数千年发展,代代传承又代代相异,形成了阶级分化的服饰形制,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又有各时代自身的风格与特点。清代女性服饰经历了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历史发展阶段,服饰结构中的缘饰艺术发展至顶峰。
然而,传统的教学内容缺少博物馆纺织类非遗实物资料的修复保护及实践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物理获取纺织品文物进行实践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这些技术进行虚拟仿真教学。
解决方案:原则与方针
基于此,恒点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同开发《清代苏绣服饰修复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本课程实验在建设过程中着力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运用虚拟仿真手段直观再现了清代苏绣服饰“平面结构”与“苏绣技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展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瑰丽风貌。
恒点教学服务团队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究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的清代女性服装,以苏绣服饰结构中的平面结构以及缘饰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的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理论知识传播,以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复原设计等形式进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依托“苏绣皇后”姚建萍的刺绣艺术数字资源与针法文献资料对清代苏绣服饰的刺绣技艺做了图文并茂的虚拟三维苏绣数据库。使课程教学在学生相关设计能力形成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让学生有所收获,学习、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决方案:设计亮点
本实验以考古资料及其相关复原实物为佐证、以博物馆馆藏苏绣服饰与当代苏绣服饰设计为内容主体,建立了清代苏绣服饰虚拟三维数据库系统,数字化还原了清代服饰平面结构与缘饰艺术,并实现了网络共享。
在具有沉浸感的历中氛围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学生从实验提供的清代苏绣服饰数学资料库提取设计素材,根据实验中具体要求,进行清代苏绣服饰结构与解构的综合性虚拟仿真设计实验。
实验原理方面。实验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服饰平面结构理论知识与构成原理;识别并掌握基于清代服饰平面结构的传统服饰样式;复原设计清代传统服饰平面结构与缘饰特复原设计织绣质料、苏绣纹样等;掌握清代传统苏绣服饰所使用的工艺技巧;基于中国传统服饰平面结构知识,创新设计符合清代时代特征的服饰。最终,解构清代苏绣服饰的服饰样式、平面结构、色彩、质料、纹样等,运用现代设计手段与工艺技巧设计出富有传统文化风貌的新中式服装。
本实验设有拓展设计实验模块,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与提升,本实验的建设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将以前难以操作的环节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学生体验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元素。学生可根据场景自主设计符合角色设定与性格特点的人物服装造型,提升学生市场化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结语
恒点与苏州城市学院共同开发《清代苏绣服饰修复保护虚拟仿真实验》,倡导开放式、互动式学习理念,用一种易学易做、学做一体、吸引力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了灵活的教学环境,既学习了课程,又提升了综合设计能力。
使学生通过3D可视化方式学习理论知识,将虚拟教学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系统集成”的思想。学生通过实验训练,能够掌握清代苏绣服饰的形制特点与服饰制度,对于清代男装、女装的设计要素能够熟练掌握。能够研读剧本,根据实验系统提供的设计线索进行人物造型设计,熟练掌握清代苏绣服饰设计的原则、方法、流程。
相关推荐
-
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的未来教育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为应对上述挑战,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学习平台。如“下一代网络数据中心防御清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基于现代网络空间安全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模拟网络拓扑结构、DDoS攻击、网络防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的原理和防御技术,提升其应对复杂攻击的实战能力。
-
江苏、辽宁、河南、内蒙古公布第二轮“双高计划”推荐名单
近日,江苏、辽宁、河南、内蒙古分别公示了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推荐名单,具体如下:
-
设备更新正当时:虚拟仿真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
硬件是职业院校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的基石,在硬件方面,恒点提供包括XR数字融合工作站、MR智能互动沙盘、3D-LED 交互显示系统、红外大空间协同交互系统、MR大空间协同系统等产品。从技术源头化解“信息孤岛”“兼容度低”“资源匮乏”“体验感差”“终端单一”等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痛点。
-
案例分享 | 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虚拟仿真实验
高校在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单一、信息化教育滞后、学生实习与实践机会有限、区域资源分布不均等痛点。针对上述痛点,恒点开发《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的参与刑事庭审质证的全部过程,获得充分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成为既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能力和独特视角的卓越法律人才。
-
沉浸式学习:虚拟仿真赋能法学教育新质生产力
法学教育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支持。法律教育正面临从传统理论教学向创新实践教学转型的需求。虚拟仿真技术在法律案例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多样化的虚拟案例库,学生可以在虚拟情境中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推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锻造法学人才新质生产力。
-
重磅!758项新版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发布
近日,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新标准包含概述、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基本要求、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和毕业要求等11个方面要素。此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如下。
-
可再生能源教育的虚拟仿真创新之路
在可再生能源的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实验设备、时间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恒点创新性地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实验教学,面向现实企业需求,解决人才培养的痛点堵点问题。实验课程采用控制变量法,结合目标设定反演法,真实还原实体实验课程的精髓。同时恒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灵活的学习环境,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创新学习需求。
-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为新能源行业夯实人才基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而在高校培养方面,传统能源专业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缺少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无法满足培养新能源行业领军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此,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新能源专业实践教学相融合,通过技术创新运用推动教学变革,增加实验、实训课程等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
借势裂变 创新动能|恒点2025年会庆典活动成功举办
迈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2025年,恒点全体同仁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行动,携手破限升维,释放阵营势能,打造虚拟仿真生态链,赋能虚拟仿真行业发展。
-
虚拟仿真技术:建筑保温业人才培养新趋势
全球能源危机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是对各行各业提出了绿色转型的迫切要求。建筑保温行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行业内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产业转型与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