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智赋能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东南大学熊宏齐教授提出“数智赋能实验教学”理念,从实验教学的再认识、虚拟仿真与AI技术的融合、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实验教学的再认识:从验证到引领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分为基本验证、综合设计、研究探索三个层次(即“三性实验”)。然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验教学不应仅停留在验证已有知识的层面,而应通过“前沿引领+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为实验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具体而言,实验教学需要引入前沿科技设施与工程环境,让学生从“适应”社会需求逐步转向“引领”社会发展。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虚实结合的实验项目,对前沿技术进行验证,并融入团队开展多路径、多参数的探索性实验,不断优化方案和结果,将结果开展工程验证,推动实验教学引领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复杂问题能力为“新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虚拟仿真与AI赋能:技术驱动的教学革新

虚拟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AI)的结合,为实验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熊宏齐教授在PPT中详细介绍了面向科研和教学的两种系统架构:

1、面向科研的融合系统架构:强调高精度和可拓展性,系统包括五个核心模块——

领域知识库:包含学科理论知识和历史实验数据

大语言模型引擎:经过领域微调的LLM系统

虚拟仿真平台: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计算系统

参数优化模块:基于实验结果持续优化参数推荐

研究协作界面:研究者与系统交互的平台

这些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教学实验闭环系统。

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2、面向教学的融合系统架构:面向教学的架构则更注重交互性和解释性,包括五个核心模块——

基础知识模块:包含学科教材知识和典型实验案例

实验引导模块:由LLM提供的实验设计指导

虚拟仿真环境:安全、可重复的实验环境

结果分析模块:对实验结果进行自动分析与解析

学习评估模块:评估学生实验设计与操作水平

这些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相互连接,形成完整的科研实验闭环系统。

两种架构的共性是均采用大语言模型(LLM)与虚拟仿真的双系统结构,建立了完整的反馈环路。差异则在于科研架构更注重结果精度,而教学架构更强调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此外,AI技术的引入还带来了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安全性提高等优势,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构建智慧教育生态

为了充分发挥数智技术的潜力,实验教学需要从资源建设、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

1. 资源建设:通过共享平台汇聚全国优质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打造适应不同高校培养目标的虚实融合实验体系。例如,东南大学已构建了128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覆盖25所高校,形成了具有前沿性、交叉性和挑战性的实验课程。

2. 教学组织:采用三层架构(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设计AI教学系统,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数字教材、能力图谱和智能指导工具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个性化和精准性。

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在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学生评价: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和智能分析,动态评估学生能力,将其分类为“天赋型”“基础扎实型”等类型,并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闭环反馈机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未来

熊宏齐教授在《数智赋能实验教学》主题报告中,引用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指出创新是先进生产力的核心。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通过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三链并驱”的一体化布局,高校可以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东南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熊宏齐

结语

数智赋能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虚拟仿真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实验教学正从传统的验证性模式向探索性、引领性模式转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创新,实验教学将在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怎么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怎么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利用虚拟现实(VR)、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构建的数字化教学实践平台,旨在解决传统实训中存在的"三高三难"问题(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到底建什么?《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指南》讲的很明白,主要建设三样东西:第一个是平台,第二个是环境,第三个是资源。最终形成虚实结合的教学实训模式,来提升实训效果。

  • 虚拟仿真实训硬件设备盘点

    虚拟仿真实训硬件设备盘点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需结合“虚拟交互”与“实训操作”的核心需求,涵盖输入输出设备、交互体验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及辅助支撑设备等。不同行业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会根据场景需求侧重不同设备,例如医学实训更依赖力反馈和高精度的动捕设备,如MR大空间协同系统、3D-LED交互显示系统;而工业实训则需结合XR数字融合工作站与数字孪生系统。

  • 案例分享 | 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

    案例分享 | 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

    当前,采用森林植被措施抑制浅层滑坡,已成为山区浅层滑坡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恒点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发《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实验采用“探究性实验+自主性设计”的教学方法,通过场景模拟展现不同特征的三维坡面,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根系生长仿真,林木蒸腾耗水模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设计植物防治滑坡方案的能力。

  • 案例分享 | 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

    案例分享 | 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滑坡堰塞险情不断出现。为培养优秀的堰塞体及重危滑坡稳定安全评估领域的相关土木工程从业者,恒点与河海大学合作设计《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将堰塞体工程测试分析与室内虚拟仿真操作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虚拟仿真+灾害预防”,依托重现堰塞灾害的虚拟场景与仿真的实验过程,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借助虚拟仿真手段去体验堰塞体的探索、测试、分析过程。

  • 极端气候灾害防治教育的虚拟仿真破局

    极端气候灾害防治教育的虚拟仿真破局

    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灾害,水旱灾害防治人才培养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安全的核心课题。灾害治理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暴雨灾害治理的教学需融合气象学、水文学、土木工程、应急管理等多领域课程。恒点虚拟仿真创新地将技术成果应用于水旱灾害防治的实践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极端气候灾害防治XR数字融合工作站,打造逼真的教学环境,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虚拟仿真技术铸造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的数字后盾

    虚拟仿真技术铸造防灾减灾救灾人才培养的数字后盾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今世界,地震及其衍生的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虚拟仿真技术为自然灾害防护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构建城市建筑、山区村落等多种场景的高精度三维模型,还原地震发生瞬间地表的剧烈晃动、建筑物的破损坍塌,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认知不同情形下的地震破坏力,并观摩防灾减灾救灾的全流程,获得直观的系统的跨学科知识,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 穿越时空的对话,虚拟仿真让文化“活”在当下

    穿越时空的对话,虚拟仿真让文化“活”在当下

    当前,人文教育一方面面临技术冲击,另一方面受困于传统教育方式。尤其是涉及古代文化的学科教学,目前的知识教学只能通过文字传达其内涵;实践场景的时空限制更让知行合一沦为空谈。恒点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整合了海量文化知识资源,涵盖多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能够模拟不同的文化场景,复刻离我们远去的古代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

  • AI+虚拟仿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AI+虚拟仿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对于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实训受限于幼儿园场地资源、安全管理及教学干扰等问题,难以满足规模化、多样化的技能训练需求。恒点“学前教育“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通过构建沉浸式职场环境,如模拟幼儿园一日生活、突发事件处理等场景,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前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还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 虚拟仿真教学为跨时空文明对话搭建数字桥梁

    虚拟仿真教学为跨时空文明对话搭建数字桥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体验的机会稀缺,学生难以深度接触不同文化,导致传统文化比较学科教学难以胜任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数字图像搭建模拟场景的方式,化不可能为可能,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世界。从光影效果到人物对话,从风俗礼仪到历史背景,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全方位还原文化细节,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 虚拟仿真以新技术融合,点亮新能源并网专业教育的未来

    虚拟仿真以新技术融合,点亮新能源并网专业教育的未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清洁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格局。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能源技术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恒点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低碳新能源并网教学项目,解决了设备投入与使用的成本问题。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组合、试验不同方案,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尝试并网系统,从而享有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

恒点新闻

  • 虚拟仿真赋能生态环境专业人才培养

      16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生态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虚拟仿真技术为生态环境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恒点虚拟仿真可以XR数字工作站、3D-LED交互显示系统、MR智能互动沙盘等产品,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从而降低实训成本、保障实训安全、拓展实践场景和优化教学评价,赋能生态环境专业人才培养。

  • AI+虚拟仿真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299

    对于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实训受限于幼儿园场地资源、安全管理及教学干扰等问题,难以满足规模化、多样化的技能训练需求。恒点“学前教育“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通过构建沉浸式职场环境,如模拟幼儿园一日生活、突发事件处理等场景,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前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水平,还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

  • 构建“课堂+舞台”,虚拟仿真助力职业院校非遗艺术表演传承

      490

    职业院校的非遗艺术表演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非遗人才为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痛点。恒点开发一系列非遗艺术表演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如非遗表演动作捕捉系统、非遗3D交互显示系统、非遗表演艺术XR数字融合工作站等,通过动作模拟、交互等沉浸式实训突破传统教学限制,精准对标技能培训,构建“课堂+舞台”创新教学模式,赋能非遗艺术表演传承。

相关产品

虚拟仿真实训室交互显示系统

3D-LED交互显示系统

集成了三维LED技术和扩展现实技术的交互式显示系统

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工作站

XR数字工作站

集成PC/VR/AR装置为用户提供一体化工作站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为本科/职业/军事院校提供虚拟仿真实训/实验资源共享开放平台

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发软件

XR交互-资源开发编辑器

一款零代码、低门槛的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内容开发编辑工具

3dppt/xr内容+营销展示的创作平台

XR演示-编辑开发平台

为演示/演讲用户提供3D/VR/MR内容的开发工具(3D版PPT)

VR / MR头戴设备

VR / MR头戴设备

独立设计研发教育专用操作系统的VR/MR头盔及眼镜

综合解决方案

XR内容定制服务

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基地资源;本科教育: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XR生产能力输出

帮助企业建设XR内容生产能力;与高校相关专业共建生产基地

虚拟仿真示范基地建设

基地平台、特色资源开发;基础软硬件条件建设

虚拟仿真专业实训室

基础软硬件条件建设;专业特色资源销售和定制

数字化研创中心

基础软硬件条件建设;研创软件工具及培训服务

虚拟现实课程实训室

虚拟现实人才培养课程;虚拟现实内容创作教室建设

数字融合创新设计中心

为数媒/艺术专业打造创新设计;XR开发、作品、课程

理实结合教室

实物展示设计、虚拟资源开发;教室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