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经研究,决定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于2017-2020年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现代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相关专业类急需的实验教学信息化内容为指向,以完整的实验教学项目为基础,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动高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形成专业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示范新体系,支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建设内容
实验教学项目作为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基本单元,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具有: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二)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三)创新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始终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需求,重点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加强网络化条件下实验教学规律研究,探索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
(四)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要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和教学有效度。加强相关技术可靠性研究,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五)稳定安全的开放运行模式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接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需求,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行平台。注重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积极探索在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可持续运行的有效模式。
(六)敬业专业的实验教学队伍
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围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运行,建设师德高尚、热爱教学、知识丰富、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健全完善实验教学队伍考核、奖励、监督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研发和教学实践。
(七)持续改进的实验评价体系
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纳入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制订相关教学效果评价办法。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持续改进相关教学评价机制。鼓励高校探索有利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放共享的教学绩效激励机制,建立高校间相关实验教学项目成绩互认、学分转换机制。
(八)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效果显著,受益面大,学生实验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开展在线教学服务或技术支持等,积极发挥对专业类内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设规划和建设方式
(一)建设规划
根据本科学科门类中专业类的当前布局和发展情况,结合高校专业类实验室建设情况和专业类实验教学信息化发展需求等因素,统筹规划到2020年认定1000项左右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具体规划见附件)。
(二)建设方式
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持续监测评估的方式,按建设规划分年度认定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将综合考察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式与方法、实验技术与运行、实验教学团队建设与服务、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与评估等要素。优先支持向中西部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优先定向在线开放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四、组织管理
(一)教育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发展情况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情况,统筹编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发展规划,按年度发布立项指南,协同国家有关部门依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履行相应管理职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具体年度建设工作的部署,组织“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组织或委托相关机构或专家组织开展政策研究、理论研究、运行机制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实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教学实践与效果、服务质量、持续更新等内容的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
(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高校布局和专业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本区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发展政策和规划,指导推动区域高校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和应用,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加强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的监管。负责遴选汇总所在地普通本科高校的申请,统一向教育部报送。
(三)普通本科高校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各高校应将建设和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作为推进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加大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培训,着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意识、使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验教学项目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际情况,在坚持“能实不虚”的基础上加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力度,探索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应用管理,建立健全适应网络化学习的实验教学成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本科高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根据本通知要求和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做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有关工作。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哪家强?如何选择合适的虚拟仿真供应商?
随着算力提升与5G、VR/AR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虚拟仿真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学习与生活方式,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经济价值。恒点是一家专注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咨询、营销、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客户提供虚拟仿真课程、智慧实验、智慧实训、智能+智慧教学、碎片化实验实训、虚拟现实专业课程、AI教研与学习空间、智能教师、教育大模型、教师AI教学素养、数字教材等产品和服务。
-
案例分享 | 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
当前,采用森林植被措施抑制浅层滑坡,已成为山区浅层滑坡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恒点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发《南方山区浅层滑坡植物防治虚拟仿真实验》,实验采用“探究性实验+自主性设计”的教学方法,通过场景模拟展现不同特征的三维坡面,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根系生长仿真,林木蒸腾耗水模拟,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设计植物防治滑坡方案的能力。
-
案例分享 | 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滑坡堰塞险情不断出现。为培养优秀的堰塞体及重危滑坡稳定安全评估领域的相关土木工程从业者,恒点与河海大学合作设计《滑坡堰塞体渗流稳定测试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将堰塞体工程测试分析与室内虚拟仿真操作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虚拟仿真+灾害预防”,依托重现堰塞灾害的虚拟场景与仿真的实验过程,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使学生能够借助虚拟仿真手段去体验堰塞体的探索、测试、分析过程。
-
极端气候灾害防治教育的虚拟仿真破局
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灾害,水旱灾害防治人才培养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安全的核心课题。灾害治理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知识,暴雨灾害治理的教学需融合气象学、水文学、土木工程、应急管理等多领域课程。恒点虚拟仿真创新地将技术成果应用于水旱灾害防治的实践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极端气候灾害防治XR数字融合工作站,打造逼真的教学环境,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体验,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
穿越时空的对话,虚拟仿真让文化“活”在当下
当前,人文教育一方面面临技术冲击,另一方面受困于传统教育方式。尤其是涉及古代文化的学科教学,目前的知识教学只能通过文字传达其内涵;实践场景的时空限制更让知行合一沦为空谈。恒点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整合了海量文化知识资源,涵盖多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能够模拟不同的文化场景,复刻离我们远去的古代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教学平台,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
-
虚拟仿真教学为跨时空文明对话搭建数字桥梁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体验的机会稀缺,学生难以深度接触不同文化,导致传统文化比较学科教学难以胜任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数字图像搭建模拟场景的方式,化不可能为可能,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探索世界。从光影效果到人物对话,从风俗礼仪到历史背景,每个场景都经过精心设计,全方位还原文化细节,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
虚拟仿真以新技术融合,点亮新能源并网专业教育的未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清洁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能源格局。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能源技术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恒点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打造低碳新能源并网教学项目,解决了设备投入与使用的成本问题。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自由组合、试验不同方案,在安全的环境中充分尝试并网系统,从而享有充足的实践学习机会。
-
“新双高”理念下,看虚拟仿真如何重塑智慧港口职业教育新生态
为助力职业院校建设“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新双高”,恒点打造“智慧港航‘AI+虚仿’虚实融合创新实训基地”。凭借其突破时空限制、降低实践成本、增强交互体验等优势,为职业院校港口专业通过提供高沉浸感、强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多场景模拟复杂作业情况,保障教学安全并降低成本,为培养适应智慧港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
把矿山“搬”进课堂,矿山安全与环境治理虚拟仿真教学之路
矿业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关乎矿业生产的高质量生产。现实中,矿业人才的培养面临场景再现难、教学成本高、实践经验少等困扰。基于此,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矿山安全与环境治理专业的教学,打通教学、实训、考核全链条。恒点的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内置多种典型灾变模型,按照标准安全规程参数化建模,以低成本为实验教学提供便利;用虚拟的场景让“危险”随时“发生”,却不至于造成任何损失,让“试错式”试验成为可能。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国土资源监测教育,破解生态与安全人才培养困局
资源环境类专业的传统实训面临实地操作成本高、高危场景难复现、跨学科训练割裂等系统性困局。恒点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为国土监测教育开辟新路径,其以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真实操作环境,构建“资源调查—风险分析—生态修复决策”等流程链条,给学生带来沉浸式实训体验,用虚拟仿真显示设备精准还原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高危、高难度场景,通过“虚实融合”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