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新文科旨在打破传统文科的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
传统文科学习痛点剖析
传统文科教学在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适应时代需求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实践教学受限
传统文科专业,如法学、历史、文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面临诸多困难。以历史学为例,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博物馆等虽然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历史,但受到时间、空间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大规模、常态化开展。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和体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教学方式单一
传统文科教学大多通过老师讲解教材、分析案例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互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科融合困难
新文科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但在传统文科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界限分明,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在研究文化产业时,需要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但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这些学科知识分散在不同专业课程中,学生难以将其有机整合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意识,导致学科融合难以真正实现。
政策引导
人工智能引领文科教育变革
近年来,全国高等教育战线大力推动文科教育数字化建设,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文科教育的探索实践,丰富教学新内容、塑造教学新形态,文科教育进入了从“转型”发展到“智慧”发展的过渡阶段。
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文科类新兴专业,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实现文科与理工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求推动文科专业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为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提出,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原有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推动文科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虚拟仿真技术
赋能新文科建设
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在法学专业中,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学生可以模拟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角色,参与各类法律案件的处理,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在新文科专业中,许多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虚拟仿真实验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机融合在一个虚拟环境中。这种跨学科的虚拟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虚拟仿真技术还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恒点与北京语言大学合作的《虚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该项目采用元宇宙沉浸式语境化教学,真实还原北京地铁2号线、8号线、10号线,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
实验分为地铁购票情景语言教学和地铁乘车站点语言教学虚拟仿真实验两部分,具有高度的互动性和智能化评估系统。根据不同的虚拟情景和教学需求,恒点配合北京语言大学开发出智能虚拟角色系统。针对地铁售票员、安检人员、乘车人员等角色的岗位职责及规范操作流程进行训练,实时指引外籍人士地铁出行,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地铁场景中进行汉语词义学习、语义判断和汉语言跟读学习,全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项目巧妙结合了AI和虚拟仿真的技术特点,落地教学成效显著,成功从全球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Language &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Unit(语言和交流培训中心)遴选委员会选为全球五个中文教学数字创新展示成果之一,并受邀赴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项目建设经验的分享交流。
结语
虚拟仿真技术为高校新文科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有效解决了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成为推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虚拟仿真将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文科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照亮智慧能源教育之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能源人才培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传统能源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传统能源专业教育的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能源系统虚拟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能源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操作,为能源专业教学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技术: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创新驱动力
传统文科教学往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学习积极性不高。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探索,有效解决了传统文科教学中实践教学难的问题。文科专业XR数字融合工作站打破学科壁垒,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新文科专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新双高”政策导向下,虚拟仿真如何重塑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
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需聚焦 “技术+艺术+产业”三维融合。基于此,恒点打造“数字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数字创作全流程XR工作站、XR拍摄系统、混合现实大空间(空间计算)开发体验系统、高精度动捕系统+数字人等虚拟仿真硬件设备,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双高计划”建设,赋能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
-
智能数媒内容工作平台,加码中文教育数字化建设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全息中文教育平台,支持全球一体化全息中文教育实践平台的数字媒体内容创作与教学实施。该平台模块化组网功能支持单体单人操作以及快速拼装六人协同小组,采用分布式网络协议实现低延迟通信。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智能数媒内容工作平台的支持,能够有效帮助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全球教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交流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