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基于影像技术的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虚拟仿真
背景与痛点
肝癌,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今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近40万例,约占全球肝癌新发病例47.6%。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仅20%~30%的肝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且5年内复发率仍高达60%~70%。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医学影像技术介导的肝癌综合诊疗,代表现代医学领域的前沿,是精准医疗重要的发展与应用方向。
解决方案:原则与方针
对此,恒点与东南大学以临床病例数据库为支撑,共同设计开发了肝癌诊疗一体化的“基于影像技术的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虚拟仿真”实验。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对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术后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进行情景模拟,能够解决肝癌诊治中辐射大、人体实训收到伦理法规及空间时间限制等问题,助力卓越影像医生和卓越影像技术人员的培养。
实验围绕“肝癌病理特征”这一底层原理知识点,建立“诊断—治疗—评估”完整临床诊疗环路。涵盖“患者接诊”“影像诊断”“介入手术”“术后评估”四个模块,构思了“认知-分析-综合-深化”递进式的实验层次。旨在对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术后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情景模拟,提高使用者的影像诊断水平及介入操作技术,为医学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大的支持。
解决方案:设计亮点
在整体的实验设计上,本虚拟仿真实验综合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自主设计法等实验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影像扫描的原理和方法、肝脏解剖结构以及肝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诊断、鉴别诊断及介入治疗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对接诊患者的影响资料观察分析,了解患者的阳性症状、体征等信息,加深对CT/MRI检查图像的感性认知。
学生通过比较法,能够判断病灶的血供及清退情况,可以纵向的掌握肝癌影像学评估过程的CT强化特点等相关知识点。
比较法也用于“介入手术”中治疗前、治疗后血管造影的对比,判断治疗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在“术后影像学评估”环节中,通过对比术前、术后的CT/MR图像,学生可以应用国际公认的肿瘤缓解标准认知、判断的肿瘤治疗前后变化,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控制变量法主要用于CT扫描过程,通过控制CT扫描时间节点,获取高质量的影像图像。可以让学生详细了解某个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固定导管位置、对比剂每秒注入量,改变对比剂注入总量,可获得不同的血管造影表现,让学生对对比每秒注入量、注入总量等参数有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及严谨的科研素质。
血管插管过程为开放式环境,学生可自主探究设计最优的插管路径,深度参与介入手术的过程,最终得到满足设计目标而最高效的设计方案。
结语:
恒点与东南大学联合开发设计的“基于影像技术的肝癌诊断与介入治疗虚拟仿真”实验,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协同相应的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对于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创新型实践教学、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综合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突破直播人才培养困境,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电商教育新范式
针对直播电商行业人才供需错配难题,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新推出虚拟仿真教育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破解职业院校实训高风险、高成本、动态场景缺失(模拟舆情处理)及粗放评价体系(实现实时数据监测与精准能力诊断)三大痛点。平台构建全流程虚拟直播生态,支持多角色协同实训与实时反馈,植入助农直播等思政场景,同步推出3D-LED交互系统实现动作捕捉与跨终端互联。
-
恒点助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AI教学新生态,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新样板
在恒点的支持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实验教学部依托丰富的实验实践资源,整合教学优势、科研成果,运用AI技术赋能数字化教育空间,重塑教育实践,强化科研保障,构建起学科交叉、科教融汇、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从“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三个方面,开展创新实践训练,不断推动学生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
案例分享 | 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药用菌物灵芝发酵生产虚拟仿真实验,其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核心,基于现实参数构建高精度3D发酵罐模型,还原工业级操作界面,动态模拟菌丝增殖、多糖合成等微观过程,实现“透视级”教学体验。学生可零风险完成高压灭菌、参数调节等操作。
-
中医药教育数字化的虚实融合新实践
恒点与校方共建的中医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个性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围绕中草药生产关键步骤,利用虚拟仿真实现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与考核评估协同,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内置VR/AR场景和多模式学习功能,支持双平台接入,借助系统进行数据分析与实时反馈,帮助老师及时变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还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人才。
-
政策赋能教育革新,恒点虚拟仿真领航教育新基建
恒点以“硬件+软件+内容”形成核心竞争力。恒点提供包括XR数字融合工作站、MR智能互动沙盘、3D-LED 交互显示系统、红外大空间协同交互系统、MR大空间协同系统等产品,凭借兼容常规应用与虚拟仿真教学的适配性、沉浸式交互与高精度模拟能力的品质,为校方升级传统机房或多媒体教室提供优质技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