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奥运:黑科技让健儿“满状态复活”!看虚拟仿真如何助力运动康复
巴黎奥运会准备就绪,我国代表团已经进入奥运村。本次716名中国代表团成员中,由61名国内顶尖专家组成的“备战巴黎奥运会医疗康复专家组”格外引人关注。
这一岗位对于许多网友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实际上,运动康复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存在已久,它关系着运动员如何在比赛中保持最佳状态以及赛后尽快恢复。
康复师会对运动员的力线、肌力、灵活度、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定期评估,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损伤风险;并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紧急处理方案,在出现突发状况时予以急救,确保运动员继续发挥,或避免损伤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形成不可逆的损伤;还会针对运动项目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当然,运动康复的技能和知识同样适用于大众的日常健身和康复指导。
伴随技术的创新,科学对体育发展的引领,也延伸到全新的领域。除了对传统的检测手段、治疗手法进行技术升级,医疗机构将可穿戴智能装备等新技术、新设备用于协助运动康复,为运动员伤后快速重返赛场发挥重要作用。
这些技术往往融合多门学科——生物力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这也对运动康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作为多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运动康复的教学面临多种难点。
首先是理论知识结构交错、内容繁多,对教师和学员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多种机理晦涩深奥,力学机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人体结构极为复杂,不易明确直观地予以呈现。即使以模型予以模拟,也难以呈现微观、细致的机制与深奥的原理,更无法圆满地模拟现实中各种复杂的生理状态。
其次是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人体变化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人体实验也涉及伦理问题,因此研究难度和成本均称为制约相关研究与培训开展的瓶颈。
鉴于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研究者开始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运动康复教研领域,以克服传统教研存在的三高(高成本、高难度、高风险)四不(不可达到、不可触及、不可重现、不可逆转)”问题。
以恒点与南京体育学院共同设计开发的“脊柱康复生物力学虚拟仿真实验”为例,其将3D模型和情景模拟的运用与传统教学手段融合,实现了“虚实互补”。这避免了以往研究人体存在的难以重复、伦理风险,并能够通过对真实数据的还原与对现实复杂状况的模拟,以直观的画面呈现复杂的微观机制与深奥的生理原理,帮助学员通过反复实践操作强化对理论的应用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线实验平台,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老师则可以全面、直观、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度,顺利实现因材施教;而平台的开放性,也有助于让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走出校园,打造全民学习型社会,促进教育资源平衡。
结语
作为体育、健康两个学科交叉的领域,也是多门前沿学科融合的阵地,运动康复事业发展可以从虚拟现实技术推广与应用中充分获益。这不仅提升相应领域的人才储备,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与医疗健康事业飞速发展,也将有利于全民健康,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科学运动指导与优质康复服务。
南京恒点是一家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服务商,公司持续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解决方案。南京恒点将不断创新,持续在虚拟仿真行业深耕,响应国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内涵要求,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持。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或需求方面,欢迎随时咨询我们。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案例分享 | 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
小麦变量施肥是精细农业的典型作业种类和重要内容,是当前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南京恒点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麦变量播种施肥机控制参数设计与实验。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将晦涩的知识原理通过直观的三维图像加以演绎,将采集自真实世界的数据以高度仿真的形式重现于系统之中,为学生带来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
-
案例分享 | 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实教学痛点,恒点与南通大学共同打造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虚实互补”模式,实验以再生PET聚合改性和材料成型加工流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实验环节,学生可通过实验重构基于工程实践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