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大洗牌” ! 教育部:动态调整本科专业,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兴专业建设
近年来,高校专业优化调整频率明显加快。就在不久前,24种新专业正式纳入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进行了招生。但与此同时,多所高校官宣了部分专业撤销或暂停招生。
高校专业“洗牌”
人工智能赋能新兴专业建设
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会上提到,今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是空前的。
吴岩表示,如何办好本科,我们有两句话:一句话是“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第二句话是“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教材、实习、实验、实训等,都要集成在本科专业这个平台上。
下一步,教育部将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的要求,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
第一,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
首先,要深化“四新”建设,这“四新”建设就是指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次,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特别要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第二,要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今年年初,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通过这一举措,积极推进各地结合本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机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第三,要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
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智育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朝气蓬勃、追逐梦想的时代新人。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
促进高校育人水平提升
当前,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第三次教育革命。教育正在经历跨国、跨校、跨界、虚拟与现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数据驱动的研究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促进了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
今年4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计划在三年内,在全国汇聚一批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发展方面具有特色经验的高等学校,围绕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建设与应用深入开展教学实践,形成可供借鉴推广的虚拟仿真教学环境建设与创新应用案例,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交流平台,以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促进高等学校数字化转型和育人水平提升。
在高等教育领域,虚拟仿真实训作为一种利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验模拟的教学工具,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创新教育方式之一。
1、构建递进式、综合性教学内容
通过虚拟仿真,能够模拟各种实验条件和操作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物理限制的情况下,体验到实验教学的全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实验课程的内容,也降低了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依赖,从而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并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可持续性。
2、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使得实训教学服务能够实现虚实结合。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通过重复和再现实验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这不仅提高了实习的效率,还确保了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3、以虚补实、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探索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计算机声、光、电等技术,利用VR、AR、MR等模拟实训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以虚补实,增强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得以相互补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实训将更加真实、互动和智能化。它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学习体验。此外,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也将在远程教学、在线教育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公平,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愿景成为现实。
相关推荐
-
AI+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智慧化变革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挑战,亟需转型。“AI+虚拟仿真”结合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践与教学成为解决传统实训痛点的重要方法。恒点建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链条、全流程。通过构建复杂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
乘风破浪,逐光前行 | 恒点举办第一季度优秀员工表彰大会
恒点将以此次优秀员工表彰大会为新的起点,在公司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朝着下一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在虚拟仿真领域持续深耕,为推动行业发展、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的力量。在团队建设方面,恒点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开展内部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打造一支更加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和战斗力的团队。
-
盛夏同欢,共悦生辰 | 恒点举办4、5、6月员工集体生日会
恒点举办4、5、6月员工集体生日会,生日会不仅让小伙伴们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未来,恒点将进一步丰富产品和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深化与各级各类学校的合作,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和专业特点,开发更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助力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开启数字文旅实践教学新篇章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正深刻变革数字文旅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实训教学注入新动力。针对职业院校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点,结合传统文旅产业的实训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数字文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专属于数字文旅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构建虚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以数字之光点亮视觉未来,虚拟仿真重塑眼健康人才教育模式
传统眼健康教育受制于设备昂贵、操作风险高、临床资源稀缺等瓶颈,难以胜任培养高素质眼健康人才。恒点虚拟仿真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3D画面,1:1复刻眼健康实操环境,做到高危操作的“零风险”还原,学生可无限次练习各类高危操作。恒点虚拟仿真为院校构建智能化教学体系,助力眼健康人才培养从“理论依赖”迈向“能力驱动”。
-
眼科专业虚拟仿真实训:打开医学教育新视界
传统眼科专业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眼科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限制。恒点推出“眼科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实践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验光配镜操作。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进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数字化改革,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步构建多模态教学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成效追踪与学习行为预警。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科研改革,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AI数据库,提高职业教育战线教科研效率和质量。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