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白菜价星舰升空,虚拟仿真助推星辰大海进入低难度模式
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8时30分许,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重型运载火箭“星舰”第五次试飞成功,并首次实现“筷子夹火箭”,即以发射塔的机械臂半空中捕获回收助推器。这标志着完全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系统目标迈进一个重要里程碑。
过去10亿美元/吨的发射成本而今被打到10万美元/吨的“白菜价”!如此一次性将100多吨物品送入轨道,将大大助推人类实现“火星梦”。马斯克激动地发文称,今天向实现多行星生命(即登陆火星)迈出了一大步。
有着“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是一个执着于压低成本的科学狂人,其旗下SpaceX的各型火箭/飞船的开发都极为重视成本控制,这其中也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事实上,这一看似新颖的技术早在上世纪中后期已经初具雏形、进而初露锋芒。
早在90年代之前,休斯公司和劳拉公司的动态模拟器就已经应用于卫星操作训练,并已经具有团队协同功能,90年代的H601模拟器更是实现了姿控、电、热、推进、测控、载荷子系统的硬件在环仿真。
本世纪初的2003年,迈克尔·格里弗斯博士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课程上正式提出数字孪生概念。2010年前后,SpaceX曾开发出一套内部使用的发射控制模拟系统,后续又在公开网站上为航天爱好者提供了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模拟器。
在我国,相关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在近年迎头赶上,尤其大型复杂卫星和卫星总体设计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国内学者提出了数字孪生五维模型的概念,指出了数字孪生在相关领域的落地应用探索与实施过程中所需突破的关键技术,讨论了建立数字孪生系统标准体系架构等问题。
将数字孪生或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科技产品开发、高素质人员培训,已经是科技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堪称技术进步的力量增倍器,打通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人才、教育、科技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家致力于以科技改变教育的公司,恒点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历时多年开发多项技术、设备、软件,助力各领域教育培训发展。
恒点的XR数字工作站是一种具有高度集成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专门设计用于虚拟互动操作,支持使用普通电脑、扩增现实 (AR) 、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等技术,使用户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进行虚拟操作训练、数字创作和协作。
其外观像马斯克的产品一样极具未来科技感,采用 “整体设计、模块化配置”原则,允许用户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组合,广泛适用于实训演练操作、数字融合创新设计、研创开发、理实结合实训室、数字孪生开发实验实训室、思政党建学习、企业XR内容开发等各种实训和办公场景。
通过数字工作站与实物设备连接,可创建数字孪生模型。在数字孪生开发测试中,数字工作站可以通过连接到实物设备,实时获取实际设备的运行数据和状态信息。这些数据可用于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测试和验证。
就像SpaceX飞船用JavaScript+触屏系统降低操纵门槛,恒点推出的VRC-Editor虚拟现实内容开发工具,其基于零编程、流程化、模块化的使用理念,有着较低的使用门槛,能够大大缓解当前虚拟仿真课程资源的供需紧张。
这不仅为非编程专业学生学习制作虚拟仿真内容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老师提供了开发虚拟仿真课程的工具。前者不再因为技术门槛而被拒之门外,可以参与到新兴产业的创作之中;后者则可以依据课程实际情况与教学具体需求自行开发资源,减少了对技术人员协助的依赖。
其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多个学科的课程设计以及多个领域的产品展示、工程训练、技能培训等,兼容主流硬件设备,能够在多种VR头戴显示设备、PC、手机、平板等设备上进行多人协同交互式操作,为优质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恒点还依据教育发展趋势,创新地提出MOOL概念(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室),在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互动性、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对慕课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进行发展。
在恒点与高校共建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开放、共享的理念得到充分贯彻。学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也可以实现与多人协作,提升团队合作能力,这些资源更是对全社会开发,打破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局面,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正如马斯克的成功是商业的成功,企业的参与让科技更加低成本、低难度、低门槛,更接地气。校企合作也让虚拟仿真等全新技术的应用更为普及,更好地造福于全民教育事业。随着更多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加入,未来普通人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操控着一台最复杂和精密的先进设备,这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一大步。
相关推荐
-
航天探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以数字化开启宇宙探索之旅
航天探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恒点创新地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航天探测人才培养,以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为一流航天人才团队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高度还原航天探测场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航天任务全过程,直观了解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参与虚拟任务,能学习项目设计与数据采集分析。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航天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
医学护理虚拟仿真:打破教学瓶颈,提升实践技能
护理虚拟仿真实训是数字化护理实训教学的重要载体,依托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VR\MR\AR等技术,精准模拟真实的的医疗护理场景和情境,从而打破传统护理教育的局限性,为学生打造高度仿真的护理专业实践环境。恒点建设的护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结合护理专业XR数字融合工作站、护理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护理专业MR智能互动沙盘等虚拟仿真设备,能够高度还原真实的临床场景。
-
全息中文学习交流环境模拟推演平台:中文学习新风尚
全息中文学习交流环境模拟推演平台的核心在于其高度仿真的全息投影系统,平台结合了增强现实、投影和虚拟交互技术,将各种三维虚拟场景进行立体化的展现,生成三维立体的中文使用场景,学习者可以置身于各种真实的中文环境中,全方位感受中文的实际应用场景。全息中文学习交流环境模拟推演平台能够与信息化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科技研创中心等环境风格高度融合,打造全球中文全息教育实践空间。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如何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慧农业教育新模式
恒点面向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开发虚拟仿真智能化教学设备,推出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和农业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渴望掌握实用农业技能,还是高等院校的学子致力于开展前沿农业研究,都能通过恒点提供的虚拟仿真智能设备和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农业虚拟仿真实践学习,为多元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创新探索全新模式。
-
案例分享 | 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实教学痛点,恒点与南通大学共同打造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虚实互补”模式,实验以再生PET聚合改性和材料成型加工流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实验环节,学生可通过实验重构基于工程实践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