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变革遇上虚拟仿真教学变革
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对我国能源安全提出的更大挑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碳达峰碳中和对高水平能源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能源供给既要安全可靠,也要清洁低碳,还要成本合理、经济社会可承受,这就要靠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对于新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培养新能源人才成为行业的关键课题。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随着我国乃至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挑战。培养高素质的新能源产业人才,对于推动产业创新、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人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此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在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书本灌输,轻实践拓展,这样的模式限制了新能源人才的培养。为此,必须加大实验实训为主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这就涉及到高校新能源相关专业的设置优化。
同时,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政策与技术支持
传统的实验或实训教学往往受限于场地与设备条件,其购置、建设与日常使用均有一定门槛。涉及新能源的实验往往对实施与操作要求较高,且具有一定风险性。这些因素也制约了相关环节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或实训基地,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高校职校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变革探索打开了新格局。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以虚助实,通过对数据的优化运用创造高度仿真的模拟环境,允许老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互动式个性化的教学,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以低成本、低难度、低风险方式开启实验教学,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试错机会与动手机会,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理论应用于实践和动手实操的水平。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以激励相关产业在人才培养与科研领域,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行业整体的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0年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提出“应用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虚拟仿真和测试验证平台”。
以清洁能源为例。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动我国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对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种新技术的融合发展
科技有时就像一柄双刃剑,为人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但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破解难题的钥匙也随之诞生。
新能源技术的产生,让我们看到了低碳经济的新希望。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则为新能源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两种新技术的融合,有助于实现人才、教育、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要素的良性循环,帮助我们实现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高校共建的新能源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中,恒点的设计遵循“立德树人-创设情景-容错探究”的原则,创造性地通过融入思政内容,增强投身国家碳中和建设的使命感,实现道德与技能的双重培养,进而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拓展了高质量发展教育的内涵。
这一系列教学平台,延伸了“慕课”的理念,作为恒点MOOL概念(Massive Open Online Labs 大规模在线开放实验室)的产物,在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互动性、操作性的实验内容,并且面向全社会开放,这不仅有助于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开展随时随地的教学,也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普及,促进教学公平。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照亮智慧能源教育之路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能源人才培养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传统能源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传统能源专业教育的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高度仿真的能源系统虚拟环境,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能源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操作,为能源专业教学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学习环境。
-
案例分享|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
芜湖铁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教育传承长期受制于多重瓶颈。以《富春山居图》这样的经典作品为例,其构图精髓,很难通过口头讲解或平面示范传达。针对上述痛点,恒点与东南大学共同打造了“芜湖铁画:富春山居图复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实验涵盖了富春山居图的复原图绘制、铁画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九个知识点,帮助学生从铁画工艺系统学习到简单部件的样例制作,再到富春山居图铁画的虚拟制作。
-
案例分享 |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外语交流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难以提供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这限制了学生语言实践和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恒点联合南京邮电大学共同开发“万国邮联世界邮政日大会国际交流虚拟仿真实验”,以英语和邮政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以一年一度的万国邮政联盟世界邮政日大会为交际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动画、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语言交流情景,为学生开展语言训练、进行国际交流提供交际场景。
-
虚拟仿真赋能高校新文科专业:变革与突破
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文科建设成为高校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虚拟仿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正逐渐在高校新文科专业中崭露头角,为解决传统文科学习中的痛点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VR、AR、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为文科教学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
虚拟仿真赋能传统绘画教育,开启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承新模式
传统绘画教育受制于“名师资源稀缺”“材料损耗高昂”“技法可视化不足”等因素,难以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破解传统教学中“高成本临摹”“名师资源不均”等难题,为院校打造“零损耗、全场景、可溯源”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虚拟仿真能够复现名家真迹的笔法轨迹与墨色变化,模拟不同画派的手法,实现透视、回溯、跨时空临摹等途径,化解教学资源不足、技法动态演示不足问题,降低教学和试错成本。
-
数字教育新趋势,恒点以技术领航教育生态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断加深:虚拟仿真重塑教学场景、AI驱动产教深度融合、职教出海构建全球技能网络……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虚拟仿真技术为支点,通过虚拟仿真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训室搭建、虚拟仿真在线学习系统建设等,正深度参与这场教育变革的浪潮,赋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
虚拟仿真如何点亮教育数字化未来
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职业教育正从“3C”(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迈向“3I”(国际化、智能化、集成化)。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沉浸式和高效的学习体验。恒点以其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丰富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推动者,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
“新双高”政策导向下,虚拟仿真如何重塑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
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需聚焦 “技术+艺术+产业”三维融合。基于此,恒点打造“数字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数字创作全流程XR工作站、XR拍摄系统、混合现实大空间(空间计算)开发体验系统、高精度动捕系统+数字人等虚拟仿真硬件设备,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双高计划”建设,赋能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
-
智能数媒内容工作平台,加码中文教育数字化建设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全息中文教育平台,支持全球一体化全息中文教育实践平台的数字媒体内容创作与教学实施。该平台模块化组网功能支持单体单人操作以及快速拼装六人协同小组,采用分布式网络协议实现低延迟通信。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智能数媒内容工作平台的支持,能够有效帮助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全球教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交流贡献更多的智慧力量。
-
国际中文教学实施平台,赋能中文教育的“教与学”
恒点“全息中文教育平台:国际中文教学实施平台”,支持全球一体化全息中文教育实践平台的教学资源管理与教学落地。平台支持网页版、PC客户端、VR多种形式的课件部署,满足不同教学场景和学习设备的需求。系统支持MP4、PDF、PPT、全景视频等多种资源类型的课程编排,且课程结构自定义功能强大。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学习需求,自由搭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