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核事故早期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仿真设计
随着核电技术的飞速发展,核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核事故的应急监测不仅是原子能安全技术挑战,更是对人才培养的严峻考验。面对这一挑战,恒点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核事故早期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仿真设计,旨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核应急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
【背景与痛点】
当前,核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在国内受到高度重视,但其人才培养却面临着实践机会稀缺、风险高、成本大等难题。
首先,涉及原子能的实验需要投入高昂的设备与材料,准备、操作的周期过长,实验成本高昂。
其次,核事故的特殊性和危险性限制了学生获取现场实践经验的机会,导致实践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专业技能方面掌握不足,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核事故应急监测教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
针对现实痛点,恒点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同开发了核事故早期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仿真设计。该项目的设计原则是将学生带入“核事故”的场景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核事故早期应急监测的全过程。这种“虚拟现实”教学方法,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仿真演练中形成积极互动,达到传授核专业知识、提高事故条件下应对能力的目的。
【设计亮点与实验详细介绍】
在核事故早期辐射环境应急监测仿真设计中,恒点融合了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教育创新,打造了一个全面、互动、安全的实验平台。这个平台的设计亮点在于其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核事故现场,以虚助实的模拟实验,减少了资金与时间投入,大大降低实验成本与风险,从而在安全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沉浸式互动体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事故应急监测的关键技能。
实验的设计遵循了核事故早期应急监测的实际流程,通过六个环节、20个交互步骤,全面覆盖了核事故应急监测的关键环节。从放射性监测点的布置与设计,到能谱探测仪器的能量和效率标定,再到剂量率监测仪的刻度,每一步都要求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操作和分析。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中,学生将学习如何对样品进行放射性测量,并给出样品活度浓度。他们还需要根据放射性监测点的剂量率数值,绘制剂量率分布图,并据此判断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种类、总活度以及等效I-131活度。最终,学生将能够给出核事故的预判等级,这是对核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全面检验,避免了应试教育的弊端。
【配套硬件】
此外,恒点还可以为校方提供一系列硬件设施,用以辅助教学开展。
如XR数字融合工作站,其空间计算能力、虚拟显示与交互功能,为补齐传统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短板,提供了全新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恒点的XR工作站具备了鼠标、键盘,以及虚拟仿真专用OS 、头戴显示设备、触控显示器、互动交互定位系统、12键摇杆,既可以作为普通电脑使用,也可以支持支持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虚拟仿真操作。多种组合构成不同的方案,可以更好地融入不同教学模式。
3D-LED交互显示系统,集成了三维LED技术和扩展现实技术,独特的红外光学动作捕捉技术,从而构成与过往普通大屏不同的交互式显示系统,能够提供大范围的光学追踪范围、更精准的交互操作,带来更自由的虚拟交互体验;独有的中心控制系统能够支持多人交互、设备一键管理、跨终端互联。
【结语】
通过这种实验设计,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这些知识,显著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在真实的核事故应急监测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技术驱动的教育模式,将为核事故应急监测领域培养出更多具备实战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模式的创新,核安全教育将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关推荐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
-
虚拟仿真激活非遗生命力, 赋能职业教育新双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实训基地由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和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通过恒点自研的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和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专业金基地建设。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非遗技艺传承,破解教学痛点
《非遗专业教学痛点及转型》:非遗专业面临资源稀缺、成本高、时空限制等问题,亟待数字化转型。教育部《意见》指出,职业院校应推动非遗进校园,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可通过实训平台学习非遗。然而,实训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痛点与难点,需要进一步改革。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非遗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
AI+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智慧化变革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挑战,亟需转型。“AI+虚拟仿真”结合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践与教学成为解决传统实训痛点的重要方法。恒点建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链条、全流程。通过构建复杂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
“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开启数字文旅实践教学新篇章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正深刻变革数字文旅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为实训教学注入新动力。针对职业院校在应用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点,结合传统文旅产业的实训痛点,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推出“数字文旅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专属于数字文旅职业教育的“人工智能+虚拟仿真”解决方案,构建虚实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
案例分享 | 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
传统电力市场交易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电力市场交易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低风险、高效率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电力市场交易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该实验平台以实际电力市场交易为蓝本,高度还原了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包括市场发布、市场申报、市场出清、结果发布等。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扮演发电商和售电商的角色,进行虚拟报价操作,体验真实的市场交易过程。
-
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助学、助教、助研、助管。推进职业教育“教”与“学”的数字化改革,探索AI驱动的课程设计、沉浸式教学场景、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同步构建多模态教学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强化教学过程成效追踪与学习行为预警。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科研改革,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科研AI数据库,提高职业教育战线教科研效率和质量。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征集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利用智能技术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构建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经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特组织开展第三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征集工作。面向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征集并遴选一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