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器人扭秧歌,看虚拟仿真如何为机器人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今年春晚,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非《秧BOT》莫属。相关话题迅速席卷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一跃成为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惊叹于科技的飞速进步。换作20年前,谁也也想不到,最具烟火气的秧歌舞,能与充满科技感的尖端机器人,如此完美融合地整活。在那时的人们看来,赛博朋克应该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万万没想到最终落到实处竟然如此接地气。而现在,演出团队甚至故意去掉了机器人的外壳,展示出其机械骨架,就是为了与灵动的舞蹈艺术家形成强烈的反差。事实证明,这种反差感确实不仅没显得违和,反而让整场演出更具张力。
据介绍,这批机器人采用了全景深度感知技术,能够精准掌握环境的细微变化;通过先进的AI算法,它们甚至可以“听懂”音乐,便根据节奏调整反应;高精度3D激光SLAM定位和导航技术,则让机器人在复杂的舞台环境里也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科技的飞速发展确实让我们拥有遥遥领先的机器人,无论现场如何变化,都能hold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对机器人同样适用。舞台上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意味着背后有着极大的挑战。
机器人产业
市场前景与政策导向
人形机器人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曾发布《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总保有量约428.2万台,较2022年增长10%,服务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某数据统计网站预计2024年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62亿美元,2029年将达到730.1亿美元。因此,业内人士乐观估计,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创新活跃,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发展势头。
飞速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由于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涉及跨学科、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其催生的人才需求,不仅局限于顶端人才,而是涵盖系统设计、调试、安装、运维等多方面人才。以日本千叶工业大学未来机器人系的情况为例,在建立之初,他们就集合了电子、控制、机械设计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的教授,共同组建12个研究室,并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教学。
工信部曾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加强人形机器人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创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培养跨学科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增强高水平人才供给。加强职业教育、技术再培训等,大力培育产业应用型人才”。
虚拟仿真技术
助力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
如前文所述,跨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机器人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开发及应用需要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清华大学研究员赵明国就提出,要想让学生对机器人领域产生兴趣并参与到相关竞赛中,可能从本科生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开始培养较为合适,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培养计划。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胜任机器人培养的时代重任。而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新的教学工具,也可以助力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实验课程就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探索,其不仅让学生获得机器人技术实际应用的交互式体验,也足以激发了学生对科技的热情和探索欲望。
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实验教学产品,与校方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方法的创新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共建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如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虚拟仿真实验,其将学科前沿成果反哺教学,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具备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恒点还提供“先进控制技术与机器人一体化”智能实训室这一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其以“工业4.0”为背景,紧贴“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先进控制和机器人为主题,为学校搭建一个综合培养先进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及研发的专业人才平台,运用多种先进控制技术,打造理论与实训结合的虚实一体化教学环境。
结语
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成为提高生产效率、助力技术创新的重要工具,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标志,也考验一个国家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实力。恒点通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应对跨学科应用人才的教育挑战,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与应用潜力,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与创造思维的未来人才。
相关推荐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
-
法庭模拟演练子系统,开创法学教育新格局
在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少真实的法庭体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法律实践能力的需求。恒点推出“法庭模拟演练子系统”,通过整合虚拟现实(VR)与混合现实(MR)技术,结合大案件虚拟仿真资源,构建了多维度的沉浸式法律实践平台。支持多角色对抗性庭审模拟,学生可自由切换法官、律师等身份参与虚拟审判,这不仅提升了法律论证效率,还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
-
案例分享 | 越野跑风险评估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训场景缺乏、场地有限和较低的训练频度等问题,导致了对越野跑项目风险评估和处置的教学效果不佳。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越野跑风险评估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情景的再现,突破了越野跑突发意外场景难以再现的局限,实现了现场实训难以完成的功能。
-
模拟调解子系统开启法学实践教学的新篇章
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为法学教育转型指明方向。传统教学瓶颈导致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模拟调解子系统”,有效解决传统法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该系统通过高度还原的仿真调解环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虚拟仿真正在法学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支持我国一流法律人才团队的培养。
-
全息沉浸式模拟法庭协同研究子系统,虚拟仿真的法学创新实践
虚拟仿真技术在法学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了传统法律教育的困境,但教学互动性不足。南京恒点虚拟仿真推出全息沉浸式模拟法庭协同研究子系统,以创新科技重塑法律实践教学的新格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优化,这一系统将在法律教育领域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源源不断地为法律行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
多角色协同模拟工作台,赋能法学教育,突破传统实践困境
随着法律职业环境的复杂化,传统法学教育的局限性显现。恒点虚拟仿真推出“模拟法庭协同科研系统”,为法学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传统法学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法学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建设等存在差异。恒点“模拟法庭协同科研系统”,通过构建高度真实的虚拟法律环境,有效弥补了传统法学教育中实践训练不足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安全、可重复的实践机会。
-
全球仅5个,恒点入选!
由恒点承担的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虚拟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模式”,借助模拟北京城市地铁场景进行留学生的中文语言教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平台。成功从全球百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联合国语言和交流培训中心遴选委员会选为全球五个中文教学数字创新展示成果之一。并受邀于4月24号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项目建设经验的分享交流。
-
数智赋能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分为基本验证、综合设计、研究探索三个层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验教学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实验教学不应仅停留在验证已有知识的层面,而应通过“前沿引领+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东南大学熊宏齐教授提出“数智赋能实验教学”理念,从实验教学的再认识、虚拟仿真与AI技术的融合、实验教学的整体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数智技术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
理工科资源交互操作系统,开启理工科教学新风尚
传统理工科实验教学因硬件滞后、教学设计碎片化、师资资源对接不足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恒点推出“理工科资源交互操作系统”,理工科资源交互操作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系统,为理工科教学、科研和技能训练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
案例分享 | 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民航工业设计正经历从“工程导向”向“用户体验驱动”的深刻转型,客舱人机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求专业人才,用户体验已成为航空装备教育升级的重要指标。恒点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提供高度逼真的模拟场景。以虚补实,减少了实体设备投入成本,实验包括“人机-内饰-内饰CMF”三大设计实验环节,注重提升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集成设计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