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实训:助推普职融通,创新人才培养
近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在福建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吴岩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构建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普职融通,提高办学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让职业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
职业教育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是源源不断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职业教育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是教育中间的“腰”。只有职业教育的“铜腰”、脊梁真正挺起来、立起来,教育强国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吴岩强调,构建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事,即“一二三四五”。
“一”,就是“一体”。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要压实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优化组织方式,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
“二”,就是“两翼”。在节点性城市或具有重要产业位置的县主动布局市域产教联合体,从“块”上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聚焦14条国家重点产业链及重要主导产业,有序建设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条”上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
“三”,就是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建设一批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引导职业学校由原来的“基础好、条件好”转向“服务好、支撑好”,重点做好服务地方产业、区域战略、一体两翼、高品质民生、边境职业教育、职教出海等方面的工作。第二件大事是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研制“职教出海”标准规范,研究职业教育服务大国外交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布局体系,分类分层打造高质量品牌项目。第三件大事是办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颁布世界职业教育大奖,组建世界职业教育联盟,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展览,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升级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努力打造成为职业教育的国际公共产品,把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塑造力、影响力树起来。
“四”,就是“四链”,即“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在纵向上要实现“四链”的内部融通,把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融通,把高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融通,打通从设计研发到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之间的有机衔接。在横向上“四链”之间要相互打通,教育链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产业链为人才提供应用场景,人才链作为纽带链接教育与产业,创新链推动整个系统持续进化。
“五”,就是“五金”。按照“国家急需、产教融合、供需适配”的原则,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推动知识图谱向能力图谱的全面转化、传统知识传授到综合技能培养的彻底转向,以教学关键要素“小切口”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
大规模设备更新背景下
虚拟仿真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有其重要地位和无法忽视的作用。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职业教育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直面临着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和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新时代、服务新发展,实现从职业院校到新业态的精准对接,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国务院于2024年3月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在财政方面投入上万亿元,其中包括对智慧教育、实训室、机房、实验设备等进行更新,鼓励高校、职校置换先进教学及科研技术设备。
2024年6月,为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动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制定并印发《教育领域重大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更加细致的明确了高校、职业院校设备更新的具体要求与金额,高校大规模设备更新已是大势所趋。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解决职业教育实训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虚拟仿真实训的优势也愈发明显。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运用计算机声、光、电等技术,结合VR、AR、MR等技术,模拟实训的真实场景,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实训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知度。
同时,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还可以助推产教深度融合。通过虚拟仿真实训,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快速地接触到产品、工艺、流程的更新迭代,从而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升级脱节等问题,实现学习内容与就业要求“零距离”无缝对接。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也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创新力的提升。相比传统实训手段,虚拟仿真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柔性化设计与重组,通过“以虚带实”手段,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思考力、创新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结语
伴随“科教强国”“数字强国”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将深刻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
南京恒点是一家虚拟仿真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服务商,公司持续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解决方案。南京恒点将不断创新,持续在虚拟仿真行业深耕,响应国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内涵要求,为高校数字化转型、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支持。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或需求方面,欢迎随时咨询我们。
相关推荐
-
借势裂变 创新动能|恒点2025年会庆典活动成功举办
迈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2025年,恒点全体同仁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行动,携手破限升维,释放阵营势能,打造虚拟仿真生态链,赋能虚拟仿真行业发展。
-
案例分享 | 建筑辐射供冷供热系统优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辐射供冷供热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不仅能够解决传统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实训教学提供一个直观、便捷、高效的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辐射供冷供热系统的设计要点和性能评估方法。
-
虚拟仿真技术:建筑保温业人才培养新趋势
全球能源危机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是对各行各业提出了绿色转型的迫切要求。建筑保温行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行业内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产业转型与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领军人才。
-
虚拟仿真,赋能绿色低碳供冷供暖
供冷供暖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仿真技术在推动传统教育变革的同时,也为传统供冷供暖行业的创新转型提供新型人才团队。虚拟仿真通过真实的数据,模拟现实场景,以三维图像直观呈现。“以虚助实”,将以往“三高三难”的场景,变得低成本、安全、可操作、易呈现,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门槛。
-
案例分享 | 新疆石人子沟遗址GT1考古虚拟仿真实验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发掘和分析古代遗迹、遗物,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虽然现有的田野考古实习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但仍无法为学生提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遗址的实践,导致本科期间学生实践经验匮乏。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考古教学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考古专业人才。
-
田野科技“一张皮”,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教学推动考古教学创新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灌输,而对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并且缺少互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无需带领学生外出考察遗址,在节约出行、住宿成本的同时,却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考古遗址用于实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次、不同的实践练习,丰富实践经验。
-
虚拟仿真技术,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以技术推动考古研学数字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不仅仅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通过沉浸、交互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科学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予以评分,有助于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地。
-
案例分享 | MEMS电容式加速度计虚拟仿真实验
MEMS加速度计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其应用面之广,覆盖了从国防到民用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涉及各种小尺寸、低功耗和高性能应用。然而目前MEMS传感器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书面教学层面,主要是MEMS传感器设计难度大,结构复杂,制作工艺设备价格昂贵且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校准试验受到场地及安全限制等实验教学的难题,因此只有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才能把这一高新技术内容引进实验课堂。
-
虚拟仿真:重塑仪器专业传统教学模式
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由于实验课时有限且仪器昂贵,部门学校仪器分析实验多为演示性实验。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只能观摩并撰写实验报告。虚拟仿真实训是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生成逼真的虚拟仪器设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操作仪器设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