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虚拟仿真赋能高校“强技计划”,让实训更接地气
近日,为鼓励高校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江苏省人社厅在全国率先推出高校“强技计划”,对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合格的高校生给予培训补贴、技能评价补贴。
这一举措堪称是重大利好。事实上,今年以来,江苏省内苏州、南京、常州等地,越来越多高校主动对接技工院校开展合作,为学生补足技能课,技能夜校也非常红火。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技能培训的认可愈发提高。智联调查显示,过半的本科毕业生认为有的专业“回炉”技校是合理的选择,因为“市场对专业技能的需求量大,就业机会更多”。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也主动加入技能学习中来。“强技计划”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就业结构性矛盾,亟待各方提供实训条件
现代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智能制造企业,对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但目前国内大学本科阶段教育更重视理论知识基础,普遍存在实训资源的匮乏与课程安排的缺失,导致高校生普遍实践能力弱。
具有实训技能的人才往往高薪难求。尽管高校生往往心念头部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但实际上,中小型企业才是人才吸纳的主要通道。数据显示,人力资源市场上平均每个技师都能选择两个或者更多的岗位,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
针对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有关各方应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技能,主动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变化,这更需要从教育的角度转变观念,并为学生们积极创造条件。
就先天条件而言,江苏并不缺乏。作为教育大省,江苏不仅拥有众多的本科高校,也拥有119所技工院校,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全省还有557家三星级以上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十分丰富。
在此基础上,“强技计划”将引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通过了解学生的培训意愿,根据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结合急需紧缺工种的产业需求,开发适合本科生的培训项目,因地制宜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和项目制培训。
多方合作,建设虚拟仿真实训资源
推进产教、校企深度融合,尤为重要。为参加培训的高校生安排企业和院校“双导师”,采用“校企共建、周期式培养、师徒制管理”方式,成为当下的一种趋势。
对此,恒点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空间互联网)平台,综合运用空间计算、AIGI、大空间激光三维建模、虚拟互动、元宇宙、虚拟仿真技术,为教育用户、行业用户、政企单位,提供各岗各专业的智能实验实训空间整体设计解决方案。
传统的实操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物理设备、消耗大量材料,教学过程也难以重复、复制、共享,其操作可能具有风险性,部分细节也难以呈现、观察。尤其是一些涉及生物、核物理、化学的实验或实训,医学、驾驶或军事实操,以及遥不可及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讲解。
虚拟仿真技术构造实验或实训的环境,在降低实验与实操门槛、素材消耗量以及风险性的同时,让准备的环节得以大大压缩,易于于开课与上手;让操作的细节得以清晰呈现,便于讲解与认知;让实践的过程可以反复进行,利于试错与掌握。
以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技能实训平台与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实操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探索能力、问题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高校生在就业与科研方面都具备更强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读研深造还是就业创业,都有更好的出路。
恒点带来的革新不局限于技术、设备与手段,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与方式的转变。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帮助下,通过培训机构、院校、用人单位多方合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培训清单,为每位学生建立“一对一”’成长档案,教师可以自定义实训方案,实现精准培养。
独特的MOOL,在慕课基础上增加了实验或实训课程的供给强化,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工具,不仅有助于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也能够让教学资源走出校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结语
新学期开学在即,各大学校正在深度调研,探讨培训合作的可行性。并积极谋划在就业实习期间提供技能培训条件,提高学生岗位适应力。
通过政府、培训机构、用人企业、院校的多方合作,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实操水平为根本、增加人才供需两端契合度的机制,有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生产力,促进未来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关推荐
-
全息中文学习交流环境模拟推演平台:中文学习新风尚
全息中文学习交流环境模拟推演平台的核心在于其高度仿真的全息投影系统,平台结合了增强现实、投影和虚拟交互技术,将各种三维虚拟场景进行立体化的展现,生成三维立体的中文使用场景,学习者可以置身于各种真实的中文环境中,全方位感受中文的实际应用场景。全息中文学习交流环境模拟推演平台能够与信息化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科技研创中心等环境风格高度融合,打造全球中文全息教育实践空间。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如何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慧农业教育新模式
恒点面向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开发虚拟仿真智能化教学设备,推出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和农业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渴望掌握实用农业技能,还是高等院校的学子致力于开展前沿农业研究,都能通过恒点提供的虚拟仿真智能设备和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农业虚拟仿真实践学习,为多元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创新探索全新模式。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