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唐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虚拟仿真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以其开放的姿态和丰富的文化交流,孕育出了独特的服饰艺术。今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致力于将这一传统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世界。
背景与痛点
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唐代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由于服装纺织材料的特性传统服饰的实物资料稀缺,且保存状态难以保证,古代服装很难完整的留存至今,导致学生和研究人员难以直观学习和研究。我们现有的实物资料基本都保存在博物馆中,藏品也大多为面料残片与部分配饰的部件,在现有的教学中,学生也很难实现赴各地博物馆进行实物考证。
另一方面,现代设计需求日益增长,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以唐代为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众多,其中重点为宫廷剧,剧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唐代官常服,官常服的复原与设计是剧中人物造型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实体设计成本高、耗时长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恒点与西安工程大学、马冬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唐代题材影视人物官常服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运而生,以实物资料为佐证,通过通过影像数据采集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
通过数字技术对中国古代服装进行虚拟仿真复原设计,建立3D虚拟仿真资料库,结合史料记载与博物馆实物,复原了唐代官常服的款式、色彩、面料和图案,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唐代服饰的形制特点和文化内涵。
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元素,而且深化了他们对唐代服饰文化的理解,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以数字资料库为设计素材,结合影视服装设计原则与剧本要求,自主设计符合角色性格特点的人物服装造型,提升学生市场化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设计亮点
本实验的建设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以及将以前不可操作的环节通过3D虚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元素。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允许学生根据剧本需要自主设计符合角色性格特点的人物服装造型,提升学生市场化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系统将史料文献记载复原成虚拟仿真可视化实物,不再单纯的通过书本学习与理论讲授来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可视化”教学,增强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强化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验系统实现了“翻转课堂”,创建有知识角作为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学生可通过知识角预习实验所需相关知识,知识角包含知识点创建功能,并能将知识点与实验操作步骤一一关联。提示功能,供学生查看知识,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系统通过“引导型”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其以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将唐代题材影视人物官常服设计分解为唐代官常服复原设计、官常服影视服装设计两大部分实验模块,尤其是后者允许结合剧本要求和角色性格进行自主性创作设计,从而将知识贯通。
实验系统还通过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设计能力。实验允许学生分组,可在线进行讨论研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设计意见。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访问服饰博物馆或在线提问由专业教师给予指导意见,更有针对性地交流与答疑。
学生的设计作品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效果图转化为3D虚拟的三维模型,更能准确、真实的反映作品的设计效果。解决了在传统实验中效果图与设计实物差别大的问题,学生可根据模拟的仿真效果及时修改设计作品,得出最优化的实验结果。
结语
唐代题材影视人物官常服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唐代服饰文化的平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为影视美术设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关推荐
-
江苏、辽宁、河南、内蒙古公布第二轮“双高计划”推荐名单
近日,江苏、辽宁、河南、内蒙古分别公示了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推荐名单,具体如下:
-
设备更新正当时:虚拟仿真为职教发展注入新动能
硬件是职业院校开展虚拟仿真实训的基石,在硬件方面,恒点提供包括XR数字融合工作站、MR智能互动沙盘、3D-LED 交互显示系统、红外大空间协同交互系统、MR大空间协同系统等产品。从技术源头化解“信息孤岛”“兼容度低”“资源匮乏”“体验感差”“终端单一”等职业教育虚拟仿真教学痛点。
-
像Deepseek般颠覆传统,虚拟仿真技术为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创造力
就像大多数成功的软件一样,DeepSeek出圈后,其平台也屡遭大规模恶意攻击,可见语言大模型的开发并非易事,后续保障工作同样重要。恒点与校方围绕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领域教育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其注重知识讲解与学生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
文艺邂逅“虚拟”,解锁无限可能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舞台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演员能在广袤宇宙、神秘古代遗迹等奇幻场景中穿梭表演;打破了时间的枷锁,使不同时代的艺术元素共融。而这一技术不仅可以直接用于舞台表演,也能够赋能相关人才的培养。
-
案例分享 | 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虚拟仿真实验
高校在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单一、信息化教育滞后、学生实习与实践机会有限、区域资源分布不均等痛点。针对上述痛点,恒点开发《检察机关刑事案件审查起诉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的参与刑事庭审质证的全部过程,获得充分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成为既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能力和独特视角的卓越法律人才。
-
虚拟仿真:破解法学人才培养困境的新钥匙
法律教育面临从传统理论教学向创新实践教学转型的需求。然而,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目前仍普遍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各类复杂法律情境,培养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构建“理论教学-虚拟实训-真实实践”的递进式培养体系,虚实结合,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法学人才培养质量。
-
可再生能源教育的虚拟仿真创新之路
在可再生能源的传统教学中,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实验设备、时间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限制。恒点创新性地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实验教学,面向现实企业需求,解决人才培养的痛点堵点问题。实验课程采用控制变量法,结合目标设定反演法,真实还原实体实验课程的精髓。同时恒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灵活的学习环境,还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多元化能力培养的创新学习需求。
-
案例分享 | 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虚拟仿真实验
智能机器人在高危环境中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但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痛点也日益凸显。如环境感知与适应能力不足,使得机器人难以应对极端环境条件,如高温、高压、强腐蚀性等。为应对挑战,恒点与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复杂环境下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虚拟仿真实验”。该实验对教育和行业人才培养具有深远影响,也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
虚拟仿真助力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教学瓶颈突破
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在一些高危环境中,机器人的应用仍受到诸多限制。这些环境对机器人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何突破这些限制,让机器人在高危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当前科技界和工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智能机器人高危作业的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
从机器人扭秧歌,看虚拟仿真如何为机器人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今年春晚,秧歌舞与充满科技感的尖端机器人完美融合地整活。飞速发展的机器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可观,由于机器人产业的人才培养涉及跨学科、多学科的内容,跨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是机器人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开发实验教学产品,共建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恒点还提供“先进控制技术与机器人一体化”智能实训室这一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为培养出更多具备科学素养与创造思维的未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