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唐代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虚拟仿真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以其开放的姿态和丰富的文化交流,孕育出了独特的服饰艺术。今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致力于将这一传统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世界。
背景与痛点
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唐代服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由于服装纺织材料的特性传统服饰的实物资料稀缺,且保存状态难以保证,古代服装很难完整的留存至今,导致学生和研究人员难以直观学习和研究。我们现有的实物资料基本都保存在博物馆中,藏品也大多为面料残片与部分配饰的部件,在现有的教学中,学生也很难实现赴各地博物馆进行实物考证。
另一方面,现代设计需求日益增长,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以唐代为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众多,其中重点为宫廷剧,剧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唐代官常服,官常服的复原与设计是剧中人物造型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实体设计成本高、耗时长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恒点与西安工程大学、马冬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的“唐代题材影视人物官常服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运而生,以实物资料为佐证,通过通过影像数据采集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唐代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
通过数字技术对中国古代服装进行虚拟仿真复原设计,建立3D虚拟仿真资料库,结合史料记载与博物馆实物,复原了唐代官常服的款式、色彩、面料和图案,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唐代服饰的形制特点和文化内涵。
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元素,而且深化了他们对唐代服饰文化的理解,为后续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以数字资料库为设计素材,结合影视服装设计原则与剧本要求,自主设计符合角色性格特点的人物服装造型,提升学生市场化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设计亮点
本实验的建设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以及将以前不可操作的环节通过3D虚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设计流程,认知设计元素。其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允许学生根据剧本需要自主设计符合角色性格特点的人物服装造型,提升学生市场化设计能力,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系统将史料文献记载复原成虚拟仿真可视化实物,不再单纯的通过书本学习与理论讲授来掌握知识点,而是通过“可视化”教学,增强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强化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验系统实现了“翻转课堂”,创建有知识角作为实验前的知识储备,学生可通过知识角预习实验所需相关知识,知识角包含知识点创建功能,并能将知识点与实验操作步骤一一关联。提示功能,供学生查看知识,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系统通过“引导型”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其以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将唐代题材影视人物官常服设计分解为唐代官常服复原设计、官常服影视服装设计两大部分实验模块,尤其是后者允许结合剧本要求和角色性格进行自主性创作设计,从而将知识贯通。
实验系统还通过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设计能力。实验允许学生分组,可在线进行讨论研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设计意见。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通过访问服饰博物馆或在线提问由专业教师给予指导意见,更有针对性地交流与答疑。
学生的设计作品从传统的二维平面效果图转化为3D虚拟的三维模型,更能准确、真实的反映作品的设计效果。解决了在传统实验中效果图与设计实物差别大的问题,学生可根据模拟的仿真效果及时修改设计作品,得出最优化的实验结果。
结语
唐代题材影视人物官常服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唐代服饰文化的平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一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为影视美术设计等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关推荐
-
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开启设计教育新视界
室内设计行业作为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传统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室内空间场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
-
虚拟仿真激活非遗生命力, 赋能职业教育新双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实训基地由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和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通过恒点自研的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和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专业金基地建设。
-
案例分享|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推出的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完整再现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全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反复实验、探索、思考,发现并获得知识,达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目标。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恒点推动水土保持学科数字化转型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水土流失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导致相应复合型人才大量欠缺。然而,传统水土保持教育长期面临场景教学缺失、资源与时空限制、无法实时观测动态演变等瓶颈。基于此,恒点用虚拟仿真技术,高精度1:1还原红壤区坡面径流、黄土沟壑治理等多种场景,学员可在虚拟环境中部署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低风险的全场景覆盖教学。
-
让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智能化,虚拟仿真助力守住绿水青山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土保持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水土保持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水土流失场景,学生能够在安全、高效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水土流失现象及其治理措施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资源。
-
AI+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智慧化变革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挑战,亟需转型。“AI+虚拟仿真”结合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践与教学成为解决传统实训痛点的重要方法。恒点建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链条、全流程。通过构建复杂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
乘风破浪,逐光前行 | 恒点举办第一季度优秀员工表彰大会
恒点将以此次优秀员工表彰大会为新的起点,在公司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朝着下一步发展目标奋勇前进,在虚拟仿真领域持续深耕,为推动行业发展、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贡献更多的力量。在团队建设方面,恒点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开展内部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打造一支更加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和战斗力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