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技术如何推动农业科技实验教学变革发展
金秋九月,稻香满溢。近期,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丰收节。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新兴技术手段,对于农业设施升级换代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力。以“互联网+”“大数据+农业”等模式,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平台,大数据、智能化,足以让农业“体力活”逐步转变为“智力活”。
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中古的牛耕、水利、施肥,再到近现代工业化的农机、肥料、农药,农业最终进入到零农残、新能源、智能化、互联网+等加持的全新时代。虚拟仿真技术的到来与设备的应用,对于农业科研、教育以及生产、管理,都将起到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背景下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在智慧农业领域已经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涵盖了从中央层面到地方的执行,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推广应用和社会化服务。这个政策体系通过促进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和协同合作,有效地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2020年,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应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
2022年,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应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加快推动农业教字化转型。
2024年,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强调,要提升农业生产数智化水平,加快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场景,实现精准智慧农业作业方式,支撑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效率。
“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关键词在这些政策文件中被反复提及,体现了国家对智慧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程度。以新兴技术为支撑,将极大地推动智慧农业、数字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这其中,也包括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仿真如何实现科教兴农、科技兴农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虚拟仿真的农业应用成为农业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对智慧农业技术水平的变革性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科技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
众所周知,实验教学对于科技发展与教育有着极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作为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农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其在相关科研教育领域的实验教学开展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传统农业实验需要对气温、光照、水、土壤等条件进行充分模拟,而复杂多变的气候、天气、自然环境等因素,难以在有限的实验场景中全面实现。
其次,农业实验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必须具备接近真实自然环境的场地,且应消耗相应的农业生产资源,由此造成的损耗成本也相对较大。
再次,农作物或禽畜等生长周期较长,这严重影响到实验进度。而且生长的机制机理,也难以直观观察。
恒点与相关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以虚拟仿真为上述问题都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
虚拟仿真技术以源于真实的数据作为系统参数,高度还原复杂多变的自然因素,构建全面的虚拟农业生产环境。因此,对场地、材料的需求较小,可以实现低成本教学。模拟实验条件下可以实现零生长周期,并通过3D模拟图像,直观地展现漫长、细微的生长机理。
具有互动性、实操性的虚拟仿真实验,及时反馈、综合评价的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协同、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平台,如此变革性的教学,让学生、教师乃至全社会获益。
农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前景不止于此,例如,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还能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预测和智能调控,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指导和技术支持。
结语
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农业虚拟仿真技术这一关键性变革力量的推动下,未来农业领域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持续迈进。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 | 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实教学痛点,恒点与南通大学共同打造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虚实互补”模式,实验以再生PET聚合改性和材料成型加工流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实验环节,学生可通过实验重构基于工程实践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
-
案例分享 | 越野跑风险评估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训场景缺乏、场地有限和较低的训练频度等问题,导致了对越野跑项目风险评估和处置的教学效果不佳。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越野跑风险评估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情景的再现,突破了越野跑突发意外场景难以再现的局限,实现了现场实训难以完成的功能。
-
AI时代的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探索与展望
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南开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副处长张金教授,对于AI时代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打开了 AI 时代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新视野。
-
案例分享 | 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民航工业设计正经历从“工程导向”向“用户体验驱动”的深刻转型,客舱人机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求专业人才,用户体验已成为航空装备教育升级的重要指标。恒点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提供高度逼真的模拟场景。以虚补实,减少了实体设备投入成本,实验包括“人机-内饰-内饰CMF”三大设计实验环节,注重提升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集成设计创新能力 。
-
关于举办“AI+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应用研讨会的通知
为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加快以“智能化、装备化、体系化、标准化”为趋势的新形态虚拟仿真资源的建设与实效应用,分享实践教学数字化经验,推动人工智能与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研究委员会联合恒点虚拟仿真,将于4月20日举办“AI+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与创新应用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