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 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更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夜景,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们面临的挑战。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其艺术亮化设计不仅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更承载着传承与创新的重任。
【背景与痛点】
城市夜景照明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增强市民的归属感。然而,传统的亮化设计往往缺乏创新和文化深度,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如何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人才的培养一直是这一行业的痛点。以往的教学局限于理论教学,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比重往往不足。而夜景照明涉及创意设计,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往往有着较高的要求。而照明工程的布置对于场景、设备有着较高的投入成本,也存在较长的施工周期,实验开展的门槛较高,加剧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因此,现存的教育模式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严重影响了亮化景观人才培养。
【解决方案】
恒点智能教育推出的“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正是对行业现实需求的有力回应。该项目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结合艺术设计与现代科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艺术亮化设计,降低了实验投入、缩短了试验周期,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理论结合岗位实际的能力。
【设计亮点与实验详细介绍】
恒点智能教育的“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其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问题导向的设计方法,成为教育创新的典范。该项目巧妙地将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融合于四个精心设计的实验环节中,通过容错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创新实践。实验过程不仅融入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还巧妙地运用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手法,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艺术亮化,以此展示工匠精神和坚定的文化自信。
实验项目选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实践载体,借助现代灯光技术,对大桥的建造故事和历史事件进行现代化的演绎与传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南京长江大桥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艺术亮化设计,提升他们对桥梁艺术亮化设计的宏观认知,还培养了实际操作技能和艺术细胞。
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造型基础设计的程序与步骤、原理与方法,并运用当代科技技术,完成既精良又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将能够深刻理解造型基础再创新的意义,传承发展传统造型基础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念,为城市景观设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配套设施】
除了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恒点还可以为学校与教育机构提供XR数字融合工作站,其空间计算能力、虚拟显示与交互功能,为补齐传统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短板,提供了全新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XR数字融合工作站具备了鼠标、键盘,以及虚拟仿真专用OS 、头戴显示设备、触控显示器、互动交互定位系统、12键摇杆,既可以作为普通电脑使用,也可以支持支持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虚拟仿真操作。多种组合形式,可以更好地融入不同教学模式。
这些工作站可以较好地与部分学校业已投入使用的各个大型实训设备实现对接,从而以较小的成本完成对传统实训场地的智能升级改造,进而实现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
【结语】
南京长江大桥艺术亮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不仅是一次教育创新的尝试,更是城市景观设计领域的一大步。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更为城市夜景照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这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设计师,为城市景观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夺目。
相关推荐
-
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民航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安全生产列为“数字化赋能民航高质量发展的五个重要领域”之一,明确要求“建立基于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的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航空情景,开展航空事故隐患排除、应急处置相关的教育与培训。节约了成本也让学生经历了实训过程。恒点以人工智能、虚拟仿真为抓手,助力民航加快数字化产业升级,推动社会发展。
-
政策解读 | 从“双高计划”到“新双高”,虚拟仿真能做什么?
“新双高”目的在于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而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迅猛进步对教育教学模式构成了新挑战。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但也有种种限制。虚拟仿真技术赋能实践教学,深化产教融合,从而更好地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企业产业升级脱节等问题
-
重磅!新增23校!第二轮“双高计划”院校增至220所
第二轮“双高计划”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6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6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每个高水平专业群经费投入为1000万/年。《第二轮“双高计划”标准框架》包括思政工作的引领度、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条件基础的支撑度、建设措施目标的可达成度、政策机制的保障度、成果成效的贡献度等。
-
案例分享 | 多旋翼无人机装配与群体协同虚拟仿真实验
低空经济发展迅速,无人机备受大家关注。由于各种因素,无人机集群技术实验教学面临严重困难,相关实验教学必须依托虚拟仿真技术展开。恒点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发设计的“多旋翼无人机装配与群体协同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掌握无人机集群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无人机集群的通信与组网方式,掌握经典的无人机群体协同算法,培养探究式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该课程也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虚拟仿真技术,重塑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低空经济的迅速崛起,无人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进入大家的视野之中。虚拟仿真技术为无人机专业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途径和操作机会。学生能够反复演练无人机的组装拆解、飞行控制、无人机群体协同与自主避障等核心技能。恒点虚拟仿真的VR实训手段为无人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提供了新教学方式。
-
2024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更加明确。
-
虚拟仿真材料工程实验,开启高效学习与实践的新篇章
材料工程作为制造业的基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才培养正遭遇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恒点智能教育推出了一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供了一个沉浸式学习体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实验室中。相信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材料工程领域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
时速450公里,科幻高铁问世背后的黑科技功臣
“CR450科技创新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取得这样的成就,与研发团队在技术层面上狠下功夫不无关系。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加快虚拟仿真技术与具体行业应用的融合。虚拟仿真应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与教学,赋能工业数字化转型,从人才培养层面,推动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贡献力量。
-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学生赴恒点参观交流
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在校生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容和模式。12月31日上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30余名在校生赴恒点参观交流开展校企实践活动。
-
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因材施教,恒点为虚拟仿真教学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2024年全国教育数字化工作总结会,提到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培养的高追求,需要各界共同实践、积极探索。恒点通过多方合作,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为校方提供定制化、一站式的系统解决方案,落地了一批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无论是XR数字工作站和MR智能互动沙盘都展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