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科技“一张皮”,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教学推动考古教学创新发展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考古,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发掘、保护、利用,关系到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更是关系到我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对增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更为科学、更为全面深入的发掘、研究在考古研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要求考古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考古问题意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视野、技术和方法。
考古教学对于田野实践有着一定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灌输,而对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并且缺少互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传统田野考古实习中,每个本科生通常仅能在一个遗址进行实践训练,无法体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遗址的考古工作。这些都构成了考古教学的现实瓶颈。
将科技手段列入考古专业培养方案,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一直是考古教学的发展方向。新兴技术的出现,不仅为考古研学带来新的研学工具,对考古专业人才提出新的技能要求,也为训练和提升考古专业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工具。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考古研学事业的格局。
以虚助实 强化实践能力
虚拟与现实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考古遗址的地形、地貌、遗迹和遗物精确复原,创建一个高度真实的虚拟考古现场。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考古发掘的模拟操作时,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考古现场,能够感受到与实地考古相似的体验。
学生可以使用虚拟铲子、刷子等工具进行考古发掘的模拟操作,并实时获得操作反馈。这些虚拟工具的操作方式和效果与真实工具非常相似。系统甚至可以模拟考古现场的自然声音,如风声、鸟鸣等,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和真实感。
科技的进步发展,正在改变考古学面貌,两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除了视觉上的高度真实感,系统还通过多感知技术,提供触觉反馈。例如,当学生使用虚拟铲子挖掘时,可以感受到土壤的阻力和质地,增强操作的真实感。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还以大空间动作捕捉技术开发出MR大空间协同系统,用以配合相关教学,提升模拟户外实践的训练效果。其精准的交互操作、逼真的模拟环境,带来更自由的虚拟交互体验;独有的中心控制系统能够支持多人交互、设备一键管理、跨终端互联的功能。从而帮助体验者获得人机互动、虚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提升现场实操、应变能力与多人协同水平。
以虚补实 突破传统教学瓶颈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无需带领学生外出考察遗址,在节约出行、住宿成本的同时,却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考古遗址用于实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次、不同的实践练习,丰富实践经验。
不仅如此通常二维的照片或线图无法展示遗迹与遗物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学生难以全方位地感受和理解授课内容。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全方位展示遗迹与遗物的细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考古内容。
虚拟仿真技术,让田野、科技“两张皮”困境得到化解
虚拟环境下的考古操作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损害,学生可以放心地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避免了因操作失误造成文物损坏甚至人身事故的风险。学生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次操作,验证知识,学习新的技能,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这种可重复性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教师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实时查看学生的操作结果并提供反馈,实现即时互动,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度。这种互动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的意识,训练和提高考古专业学生整合、分析数据的能力。
结语
考古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实结合和以虚补实的应用,实现了高真实性和沉浸感的教学体验。虚拟场景与真实遗址的融合、多感知体验以及实时互动与反馈,增强了学生的沉浸感和真实感,补充了实地考古的不足,提升了教学效果,确保了安全性和可持续性。这些应用具有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不仅提高了考古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为考古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虚拟仿真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正在推动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战略实施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我国的文化自信建设培养一流的人才团队。
相关推荐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生产自动化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能制造教育新时代
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巨大的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却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全新的挑战。恒点以虚拟仿真技术助力智能制造教育,虚拟仿真能够高度还原自动化生产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编程、调试自动化设备,直观了解生产流程细节,从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
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如何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开启智慧农业教育新模式
恒点面向精细农业工程学科,开发虚拟仿真智能化教学设备,推出虚拟仿真学习平台和农业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无论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渴望掌握实用农业技能,还是高等院校的学子致力于开展前沿农业研究,都能通过恒点提供的虚拟仿真智能设备和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农业虚拟仿真实践学习,为多元农业农村技术人才创新探索全新模式。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
-
案例分享 | 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民航工业设计正经历从“工程导向”向“用户体验驱动”的深刻转型,客舱人机交互设计领域迫切需求专业人才,用户体验已成为航空装备教育升级的重要指标。恒点民航大飞机客舱用户体验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提供高度逼真的模拟场景。以虚补实,减少了实体设备投入成本,实验包括“人机-内饰-内饰CMF”三大设计实验环节,注重提升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系统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集成设计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