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激活非遗生命力, 赋能职业教育新双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境。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双高计划” 的实施,为职业教育与非遗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双高计划”
为非遗专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2025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25—2029年)的通知》,标志着新一轮“双高计划”的正式启动。
“新双高计划”其核心目标是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以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为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通过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国家战略布局、重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新双高计划” 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政策上为非遗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政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非遗专业院校改善教学设施,建设先进的实训基地。同时,鼓励院校根据地方非遗特色开设特色专业,如芜湖铁画、苏州缂丝、宜兴紫砂壶等,并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数字化技术应用课程,使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推动非遗专业的现代化升级。
打造非遗金基地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产教融合是“新双高计划” 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为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职业院校可以与非遗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将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和服务,实现非遗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随着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传统非遗传承面临技艺复杂、耗材损耗大、师资老龄化等现实挑战,而虚拟仿真技术凭借其突破时空限制、降低实践成本、增强交互体验等优势,成为破解传统教学瓶颈的关键路径。
职业院校“新双高计划”中的“金基地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载体,旨在打造集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双高计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意见》等政策框架下,非遗传承技艺虚拟仿真实践条件建设已成为传统美术技艺方向发展的战略选择。
恒点虚拟仿真
助力打造非遗专业金基地
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应运而生。
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由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和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通过恒点自研的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和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专业金基地建设,赋能非遗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
1、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
该区域配备非遗VR智能头盔、非遗工坊展示数字沙盘、非遗实物作品等,为学生提供多种体验方式。
非遗工坊展示数字沙盘通过3D数字建模技术,将古代非遗工坊的动态场景精准还原于立体沙盘之上。沙盘能实时展示传统工具的操作流程(如织布机运转、陶器拉坯等),配合光影特效模拟原料加工、技艺施展的全过程。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沙盘观看紫砂茶壶制作工坊,紫砂茶壶的制作套件、泥料、熔炉等,实现“观—学—探”一体化的非遗文化认知。
2、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
该区域配备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工作站、非遗技艺教学推演系统、非遗3D交互显示设备等,为非遗技艺教学和体验提供互动平台。
在非遗相关专业课堂上,利用非遗3D交互显示设备,老师可以通过手柄与非遗物品及制作器材进行虚拟互动,给学生展示非遗物品内部构造或者制作步骤等,学生也可以上台与老师进行互动。这样非遗技艺以可交互的立体形态呈现,大幅提升参与感和传播效果。
3、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
配备非遗传习数字资源作品创作工作站,老师可以通过非遗传习数字资源作品创作工作站中的资源开发系统来进行课件的制作,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工作站来进行比赛竞赛的准备。
4、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
该区域配备缂丝、紫砂陶等实际制作设备以及非遗技艺考核工作站,工作站为高度集成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内置缂丝织造、芜湖铁画锻制、宜兴紫砂陶制作等多个非遗技艺虚拟仿真资源,学生可以在该区域可以按照学习、练习再到实际操作的流程来进行非遗物品的制作。
结语
在“新双高计划”的持续推进下,非遗专业金基地建设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金基地建设,职业院校既能成为非遗传承的“孵化器”,也能成为连接教育、文化与产业的桥梁,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恒点将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新兴产业的对接,如将非遗与数字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赋能职业教育非遗专业人才培养。
相关推荐
-
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开启设计教育新视界
室内设计行业作为提升空间品质和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为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与此同时,传统室内设计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恒点推出的室内设计专业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室内空间场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实践操作机会不足的问题。
-
6大行动,让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来看教育部最新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其中提到,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
恒点助力江苏职业院校装备制造大类教师“AI+虚拟仿真”能力素养提升
近日,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装备制造大类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恒点作为企业代表,受邀对培训教师开展《AI+虚拟仿真赋能实践教学创新发展暨教育智能化建设与应用》讲座。报告围绕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装备制造大类中的教育和应用;职业智能知识库、实践目标图谱、职业能力图谱的建设与应用;虚拟仿真智能化升级等内容等内容进行了经验分享。
-
虚拟仿真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专业涵盖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恒点专注于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新能源汽车专业提供完整的虚拟仿真教学解决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解决传统实训中“三高三难”问题,同时融入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模块,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协同创新。
-
虚拟仿真激活非遗生命力, 赋能职业教育新双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双高计划”和产教融合政策驱动下,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应运而生。实训基地由非遗技艺博物馆展示区、非遗技艺虚拟仿真练习区、非遗技艺教学资源研创区和非遗技艺制作体验区四大区域组成。通过恒点自研的虚拟仿真硬件设备和系统,构建虚实融合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助力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专业金基地建设。
-
案例分享|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
恒点推出的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虚拟仿真实验,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完整再现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全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在接近真实的场景中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反复实验、探索、思考,发现并获得知识,达到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目标。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生态文明人才培养,恒点推动水土保持学科数字化转型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水土流失问题变得愈发严重,导致相应复合型人才大量欠缺。然而,传统水土保持教育长期面临场景教学缺失、资源与时空限制、无法实时观测动态演变等瓶颈。基于此,恒点用虚拟仿真技术,高精度1:1还原红壤区坡面径流、黄土沟壑治理等多种场景,学员可在虚拟环境中部署监测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低风险的全场景覆盖教学。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非遗技艺传承,破解教学痛点
《非遗专业教学痛点及转型》:非遗专业面临资源稀缺、成本高、时空限制等问题,亟待数字化转型。教育部《意见》指出,职业院校应推动非遗进校园,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学生可通过实训平台学习非遗。然而,实训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痛点与难点,需要进一步改革。恒点“非遗技艺传承‘AI+虚仿’创新实训基地”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非遗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非遗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
让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智能化,虚拟仿真助力守住绿水青山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土保持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水土保持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恒点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多种典型水土流失场景,学生能够在安全、高效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直观感受水土流失现象及其治理措施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为水土保持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资源。
-
AI+虚拟仿真:职业教育智慧化变革新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职业教育正面临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挑战,亟需转型。“AI+虚拟仿真”结合的沉浸式虚拟仿真实践与教学成为解决传统实训痛点的重要方法。恒点建设的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正重塑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练、评”全链条、全流程。通过构建复杂场景,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点,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内容,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