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国际诉讼纠纷中的文书司法鉴定虚拟仿真实验(中英双语)
对“产学融合”的传统认知往往局限在理工领域,而以法学为代表的文科专业教学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从而学以致用。
模拟教学是司法教学的重要环节,其通过对现实司法实践的模仿与体验,实现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判断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和司法实践表现的目标,并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理念的认同。
在传统的模拟教学中,受条件和学校投入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表演形式大于实质内容。VR等新技术作用应用于模拟课堂,以沉浸式教学替代传统的演练式教学,鼓励学生在虚拟仿真的环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锻炼思维、应变、表达等能力,能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背景与痛点:问题分析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诉讼纠纷数量不断攀升,文书司法鉴定作为解决这些纠纷的关键环节,对维护法律公正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教学方法在实践机会、技术更新、双语教学以及互动性方面存在局限,亟需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
由于真实案件材料的敏感性,可能涉及到隐私、版权,学生难以接触到一手的司法鉴定材料,限制了实践教学的深入。
传统司法鉴定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课程缺乏互动和参与感,评估机制往往效力不足,限制了学生深入理解司法鉴定过程。同时,法庭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较长,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技术发展不能同步。法学教育往往不采用双语,影响了跨语种司法实践能力提升。
这些导致传统的司法鉴定教育偏重理论,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对此,恒点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出了“国际诉讼纠纷中的文书司法鉴定虚拟仿真实验(中英双语)”实验。本实验旨在通过创新的虚拟仿真技术,提供一个高效、互动且双语的学习平台,以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法治人才。
通过模拟真实案件和场景,虚拟仿真实验提供了一个成本效益高、风险低且互动性强的学习平台。
该系统将最新的司法鉴定技术和方法融入教学内容,建设全面虚拟仿真实验室,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并以虚拟操作弥补实体模拟资源不足、试错及维护成本高昂等问题,让学生在安全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在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体验文书鉴定、指纹分析、文件比对等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详细的操作指南和实时反馈系统,提高学生对现代科技在法律实务中应用的认识和操作能力。独特的一键切换中英文方式,以及定期更新的双语案例库,可以强化双语司法实践能力。
互动式学习模块,如模拟法庭辩论、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沟通技巧。实施全流程量化评估,能够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给出实时反馈和最终的评估报告。
通过参与本实验,学生能够充分深入理解司法鉴定流程,锻炼批判性思维,体验司法鉴定过程,拓宽国际视野,激发研究和创新能力,并加深对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与认同,更好地为未来的法律职业做准备。
相关推荐
-
借势裂变 创新动能|恒点2025年会庆典活动成功举办
迈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2025年,恒点全体同仁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扎实的行动,携手破限升维,释放阵营势能,打造虚拟仿真生态链,赋能虚拟仿真行业发展。
-
案例分享 | 建筑辐射供冷供热系统优化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辐射供冷供热系统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不仅能够解决传统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实训教学提供一个直观、便捷、高效的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辐射供冷供热系统的设计要点和性能评估方法。
-
虚拟仿真技术:建筑保温业人才培养新趋势
全球能源危机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更是对各行各业提出了绿色转型的迫切要求。建筑保温行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境。行业内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南京恒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产业转型与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领军人才。
-
虚拟仿真,赋能绿色低碳供冷供暖
供冷供暖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仿真技术在推动传统教育变革的同时,也为传统供冷供暖行业的创新转型提供新型人才团队。虚拟仿真通过真实的数据,模拟现实场景,以三维图像直观呈现。“以虚助实”,将以往“三高三难”的场景,变得低成本、安全、可操作、易呈现,大大降低了实验教学的门槛。
-
案例分享 | 新疆石人子沟遗址GT1考古虚拟仿真实验
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发掘和分析古代遗迹、遗物,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虽然现有的田野考古实习可以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但仍无法为学生提供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遗址的实践,导致本科期间学生实践经验匮乏。通过虚拟仿真实训,考古教学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升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考古专业人才。
-
田野科技“一张皮”,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教学推动考古教学创新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灌输,而对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并且缺少互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无需带领学生外出考察遗址,在节约出行、住宿成本的同时,却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考古遗址用于实训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次、不同的实践练习,丰富实践经验。
-
虚拟仿真技术,推进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智能性的实训教学新模式,以技术推动考古研学数字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虚拟仿真不仅仅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通过沉浸、交互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通过科学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予以评分,有助于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地。
-
案例分享 | MEMS电容式加速度计虚拟仿真实验
MEMS加速度计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其应用面之广,覆盖了从国防到民用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涉及各种小尺寸、低功耗和高性能应用。然而目前MEMS传感器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书面教学层面,主要是MEMS传感器设计难度大,结构复杂,制作工艺设备价格昂贵且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校准试验受到场地及安全限制等实验教学的难题,因此只有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才能把这一高新技术内容引进实验课堂。
-
虚拟仿真:重塑仪器专业传统教学模式
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业现代化程度。由于实验课时有限且仪器昂贵,部门学校仪器分析实验多为演示性实验。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只能观摩并撰写实验报告。虚拟仿真实训是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生成逼真的虚拟仪器设备。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操作仪器设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