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脊柱康复生物力学虚拟仿真实验
背景与痛点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骨,起到支撑、保护、运动等重要作用,但因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极易受到意外伤害或长期不良姿势造成的损伤。据报道,我国中老年人群中97%患有脊柱疾病,近年来,又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约有40%的人存在脊柱异常,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5%以上。因此,针对脊柱的运动康复尤显重要。
作为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学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关键领域,脊柱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涉及范围广泛,与人体运动和康复治疗相关的教练、医疗和科研人员,都需要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相关教学与科研需求日益迫切。
由于脊柱结构的复杂性、力学机制的不确定性、评估的高成本、面向人群的特殊性和康复手段的多样性,使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易直观展现与理解,并且机体变化具有不可逆性,进行人体实验涉及伦理问题,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解决方案:原则与方针
恒点与南京体育学院共同设计开发“脊柱康复生物力学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在逼真的、交互式的环境中学习和探索脊柱的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应用问题导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方案:设计亮点
本实验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通过使用3D模型和情景模拟,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灵活性。线上虚拟环境允许学生在任何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进行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时间安排,随时随地访问教学资源。
2、实践性。通过模拟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多样性。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这些都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5、安全性。在实体实验开展前采用虚拟仿真技术反复操练,可以大大提升实验安全性,并降低实验成本。
6、高效性。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实践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线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线上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近距离、全视角、多维度来认识脊柱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脊柱的相关知识和康复技术。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获得专业知识,通过问题引导,帮助掌握脊柱评估、治疗方案设计、治疗技巧等脊柱康复生物力学的相关技能,还会培养出包括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内的多种重要技能,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对待工作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推荐
-
航天探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以数字化开启宇宙探索之旅
航天探测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恒点创新地将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航天探测人才培养,以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为一流航天人才团队建设添砖加瓦。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训课程可以高度还原航天探测场景,学生可沉浸式体验航天任务全过程,直观了解机械结构和工作原理;参与虚拟任务,能学习项目设计与数据采集分析。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航天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
医学护理虚拟仿真:打破教学瓶颈,提升实践技能
护理虚拟仿真实训是数字化护理实训教学的重要载体,依托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和VR\MR\AR等技术,精准模拟真实的的医疗护理场景和情境,从而打破传统护理教育的局限性,为学生打造高度仿真的护理专业实践环境。恒点建设的护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结合护理专业XR数字融合工作站、护理专业3D—LED交互显示系统、护理专业MR智能互动沙盘等虚拟仿真设备,能够高度还原真实的临床场景。
-
案例分享 | 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离线编程系统对于大型复杂作业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教育模式却在这一方面的人才培养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恒点《面向大型复杂作业场景的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虚拟仿真实验》,该项目以大型船舶外立面喷涂机器人作业规划和离线编程这一典型复杂作业场景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构建完整的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实现过程,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大型工程问题的能力。
-
虚拟仿真为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赋能
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与此同时,如何突破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这一瓶颈,成为行业的重要课题。恒点虚拟仿真技术为传统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高度还原工业机器人操作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获得编程、调试与运行等全方位的实践操作机会,掌握工业机器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实践水平,为未来就业打好技能基础。
-
案例分享 | 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针对现实教学痛点,恒点与南通大学共同打造再生PET液相增黏及熔体直纺工艺虚拟仿真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体实验的“虚实互补”模式,实验以再生PET聚合改性和材料成型加工流程为主线,通过三个实验环节,学生可通过实验重构基于工程实践的知识理论体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
江苏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于近期研制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分为八个部分、共二十二条,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
-
虚拟仿真赋能再生材料教育,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断层的双重困局
在再生材料领域,一方面是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中高风险、高成本的壁垒。针对现实教育的困局,恒点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再生材料的人才培养,通过高精度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世界复刻电子废弃物拆解、生物质材料共混等全流程产线,推动校企合作、深入产教融合。
-
虚拟仿真实训:教育技术创新驱动再生材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再生材料行业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对专业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这一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恒点将虚拟仿真应用于再生材料行业的人才培养,通过高度还原的虚拟再生材料生产实际场景,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车间或实验室中,深入了解复杂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教育部:《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
为了引导职业教育领域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职业教育人工智能应用指引》(简称《指引》)。《指引》内容包括总体目标、原则与路径, 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标准与评价,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专业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人工智能教学模式创新,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要求,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保障措施八个部分。
-
来自数字中国的启示,看虚拟仿真如何解锁教育未来
第八届数字中国峰会以“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教育鸿沟日益凸显,虚拟仿真技术弥补了这一鸿沟,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借助虚拟仿真这一先进技术载体,校企合作正在不断激发创新火花,催生全新解决方案,引领产教研融合迈向新高度。